Episodios

  • 淨空法師: 環境隨著念頭轉, 六道輪迴心想生。我們能去哪一道?
    Sep 23 2025
    【爾時世尊。告龍王言。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   世尊在此地明白的告訴我們,六道輪迴是怎麼來的,這一句話就把事實真相給我們說清楚了,正是大乘經裡面我們常常讀到的,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華嚴經》告訴我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就是此地講的「心想」,由於心想不同,造業就不一樣。業雖然有三大類:身業、語業、意業,這三大類總是以意業為主宰,也就是念頭,身、口之所造作都是隨著念頭走的。念善,這個人造的是善業;念惡,這個人造的是惡業。世出世法、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從心想生,這是事實真相,世間人所講的真理。如果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對於社會的安定、國家的興旺、世界的和平與否,就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從哪裡看起?看一切眾生的心想,他想什麼。   世尊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十法界的眾生,最高的是佛法界,最下面的是地獄法界,心想固然是非常的繁雜,但是無量無邊的妄想、念頭,哪一個最重要?在一切妄念當中,我們要找到第一個妄念。第一個因素,佛告訴我們,我們從下面說起。地獄第一個業因是瞋恚、嫉妒,嫉妒、瞋恚心重,決定破壞別人的善事,自私自利的念頭非常堅固,這種心想就造成地獄這個境界。地獄從哪裡來的?從心想生。誰的心想生?自己的心想生,與別人不相干。個人造業,個人受報,任何人都不能夠代替,這個大道理我們學佛總得要首先搞清楚,我們才知道自己決定可以得救。為什麼?我不造這個惡業,我不起這個念頭。   餓鬼道第一個業因是貪心,貪而無厭。其實哪一道十惡業都具足,但是十惡裡頭偏重在哪一條,佛就用這個來說第一個業因,所以貪心變餓鬼。有人學佛,世間法放下了,貪愛佛法,他到哪裡去?還是墮餓鬼道。貪心墮餓鬼,決定不是說我把貪的對象換一換,我不貪世法了,我貪佛法,不管你世法佛法,你的貪心沒有變。所以佛在《金剛經》上勸導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法都不可以貪。佛法是教我們明理、教我們覺悟就好,不能在佛法裡起貪心,世出世間法起貪心都是在餓鬼道,這個要懂得。畜生道是愚痴。什麼叫愚痴?沒有智慧,顛倒黑白,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沒有能力辨別真假,甚至於沒有能力辨別善惡、是非、利害,極容易聽信謠言,心裡猶豫不決,這是畜生道,畜生愚痴。這是三惡道。   三惡道上來還有一個阿修羅道。其實阿修羅《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除了地獄裡頭沒有阿修羅,其他的四道裡頭都有,餓鬼、畜生、人道、天道,這裡頭都有阿修羅。阿修羅在哪一道,就隨這一道的名稱,就不再建立,於是經上常講「五趣輪迴」,就是這個意思。如果把阿修羅算一道,通常都把天阿修羅算一道,這就在人的上面。人道第一個業因是什麼?佛跟我們講的五戒十善,人能修五戒十善才能得人身。所以佛常講「人身難得而易失」,這個話我們聽聽想想也不無道理,我們現在人身得到了,可是下一生能不能得人身?仔細去想想看,我們五戒做得怎麼樣?十善修得怎麼樣?如果五戒十善自己想想,不及格、不夠水平,來生人身就得不到。想想自己貪瞋痴慢跟五戒十善對比一下,如果我們五戒十善確實超過貪瞋痴的念頭,那恭喜你,來生還能得人身。假如你五戒十善跟貪瞋痴一比是不及貪瞋痴,貪瞋痴的意念很重,五戒十善很薄弱,來生決定墮惡道,這是佛給我們的警告:「人身難得而易失」。   天道要修上品十善、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是「慈悲喜捨」,我們想想有沒有?然後想想天上我有沒有分?新加坡的許哲居士常說,她非常有自信,在日常生活當中你看看她的信心,「老天爺會保佑我」,死了以後決定生天,前途一片光明,一絲毫的懷疑都沒有。現在她念阿彌陀佛,她求生淨土,我們知道她決定往生。怎麼知道?她貪瞋痴確實沒有了、斷掉了,五戒十善、四無量心她具足,念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這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典型。人家何以做得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我們的障礙究竟在什麼地方,要把障礙找出來,把這些障礙消除,我們也能做到。   天道再往上面去,這當中修羅道也說一說,修羅也是修五戒十善,也修四無量心,為什麼會變成修羅?好勝的心沒放下,樣樣都是要走在別人前面,...
    Más Menos
    37 m
  • 淨空法師: 母親的這個舉動, 不但自己消災改命, 小孩會增福增壽, 業障消除, 很好養。
    Sep 22 2025
    兒女投胎來你家,有他宿世的因緣  【復次普廣。若未來世中。閻浮提內。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一切人等。及異姓種族。有新產者。或男或女。七日之中。早與讀誦此不思議經典。更為念菩薩名。可滿萬遍。是新生子。或男或女。宿有殃報。便得解脫。安樂易養。壽命增長。若是承福生者。轉增安樂。及與壽命。】   這是說生產的時候應該如何修福。這一類的事情,在現代衛生醫藥比過去發達,狀況比過去好轉太多了。在古時候,特別是在農村落後的這些地區,生產實在是性命交關的大事。所以佛在此地特別提出來,教給我們怎樣修學,怎樣能保住母子的平安。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家人關係非常密切,決定有深厚的因緣,不是偶然聚合的。因緣非常複雜,佛將這些複雜的因緣歸類,結歸四大類,這就是經上常講的「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所以聚集成為一家人。父子兄弟姊妹,總離不開這個關係,宿世的因緣這才變成一家人,諺語裡面常說,「不是冤家不聚頭」,這話很有道理。可是覺悟之後,你的一家人就變成法眷屬,這個好,無比的殊勝。不覺悟,這一家人是恩怨輾轉相報的一個場合,那真是叫苦不堪言。畢竟報恩的少、報怨的多,還債的少、討債的多,所以世間人的一生,所謂是不如意事常八九,這是我們親身經歷親眼所見的事實。所以兒女之來,一定要懂得他宿世的因緣。   果報是平等的,無論富貴貧賤,經裡面所舉的『剎利』,在印度過去是王族,『婆羅門』是在社會上有崇高地位的宗教家,『長者、居士』都是有福報的。底下講『一切人等,及異姓種族』,包括的範圍就很廣,將印度四姓階級統統包含在其中,我們中國人講的貧、富、貴、賤。無論哪一種身分,無論哪一種地位,生產決定是不能避免,而且生產所受的痛苦是平等的,富貴人家照顧周到一點,貧賤人家照顧差一點。總而言之,這個苦是不能夠避免的。佛教給我們方法,『七日之中,早與讀誦此不思議經典』,這要「早讀」。最好如果家裡人對佛法能信仰,能夠接受佛陀的教誨,應該在什麼時候讀?在懷孕的時候就讀。每一天讀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或者念一千聲地藏菩薩名號,要以真誠恭敬心來念誦,福報就很大了。縱然懷孕的小孩是來報怨的,冤家債主來的,你能夠這樣照顧他,這個怨結就化解了。你對他有恩,他就不報怨,他來感恩,轉變要從一開端。這個地方說的是最低限度要在生產七天之前,當然你提得愈早愈好。所以我們了解這個道理,知道這個方法,最好是能夠在懷孕的時候就讀,就依照這個方法修行。做母親的人,心平氣和,真誠恭敬,清淨平等,起心動念決定影響胎兒。現在用科學的理論來說,大家更容易明瞭,這也是屬於波動的現象。   在佛法裡面講,像西方極樂世界一切萬法都放光明,不但人身上放光,萬物都放光。其實極樂世界光明遍照,我們這個世間又何嘗不放光?假如我們這個世間所有一切人物,不像西方極樂世界那樣光明遍照,一真法界就講不通了。哪有這個地方光特別大,那個地方沒有光,那怎麼能講得通?一定要曉得一真法界包括我們這個法界在內,不是說離開我們這個法界之後,另外有個一真法界,沒這個道理!經上講的是一樁什麼事情?那個地方光明遍照,大家都能夠親身感覺到,我們這個地方光明遍照我們沒有感覺,就這麼個道理,不是光明不照。我們為什麼沒有感覺?心不清淨,心太亂了,妄念太多了,所以這個境界你見不到;不是沒有,跟極樂世界跟華藏世界無二無別。用現在物理的講法就很容易理解,光是什麼?光是波動產生的現象。只要動就有波,現在科學家稱之為波,我們佛家叫光,光就是波動。所有一切物質現在都知道,物質怎麼組成的?分析到最後變成原子、電子、粒子。這些基本的物質它是什麼樣狀態?是動的。佛不需要這些科學儀器,佛看得很清楚,現在最先進的儀器還觀察不到的,佛都看得很清楚。佛給我們說出這個現象,他老人家所講的委曲婉轉,說出這個真相來,沒有人相信、沒有人接受。所以那個說法就很微妙、很高明,我們稱之為善巧方便。   佛講物質現象,給我們講了四個原則,「地、水、火、風。」地水火風說的是什麼?說的是基本的物質,現在所講的基本粒子,一定有這四個現象。「地」是什麼?它是一個物象...
    Más Menos
    26 m
  • 劉素雲老師: 能忍的人力量最大, 修忍辱要走出幾個誤區!
    Sep 18 2025
    修忍辱是福報的源泉(三)學佛必須忍辱。 為什麼要忍辱?忍辱,從世間法來說,這是一個做人處世、待人接物的修養問題。從出世間法來說,它是一個了生死、出輪迴的重要修持法門。 什麼叫忍辱? 忍辱就是要忍受不管來自什麼方面的、對自己造成心理、生理上的種種痛苦、種種侮辱,包括不發怒,不結怨, 心裡沒有惡意。這是一個很難修持的問題。別人打你,罵你, 拿種種事情冤枉你,把莫須有的罪名扣在你頭上,你應該怎 樣對待?這是一個修行上如何去除我執的問題。 《金剛經》上說:「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我們要真正明白一切法無我,關鍵是修忍辱,才能達到「三輪體空」。 即:沒有我,沒有人,也沒有別人打我罵我這件事,這樣才能了生死,出輪迴。否則就被我執障礙住了。 上面所說的,既是高深的理論問題,也是在實踐中要下很大的功夫才能達到的境界。我們能真正離開我相,認識到確實無我,我只是「四大」的假合。是地、火、水、風這四 大元素湊攏來的這個軀殼。四大分離後,哪裡去找我?怪不 得我姐姐往生前告訴我:「這個肉殼殼可傻了,它啥也不知道。」能夠確認無我,當然就無人,也就沒有打你、罵你、 侮辱你這些事了。無我、無人、無事,就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了。如果有我相,遇到問題就會結怨結仇,佛法講「怨親平等」,真正懂得怨和親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就不會與他人結怨結仇。這一點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卻很難。修忍辱的功德很大。 下面談談修忍辱有哪些功德?我們應該怎樣修忍辱? 忍辱有利於自度度人,自行化他。 百丈禪師說:「是非以不辯為解脫。」這是忍辱的最佳格 言。 禪宗有這樣一個公案: 一位修行境界很高,很有德望的大禪師,他的忍辱功夫 很了不得。當地一位大護法的全家對他都非常尊敬。經常到寺院來護持供養他。這個大護法的女兒與一個男青年私通, 生下了一個孩子,父親拷打女兒,問那個男人是誰?女兒被 逼急了,對父親說,就是你最崇敬的那個和尚。父親暴跳如 雷,痛罵禪師,並把嬰兒送到禪師那裡。 禪師沒有為此申辯一句。每天出去化緣一點人奶來餵養嬰兒。無論別人怎樣議論取笑他,他一句話也不說。就一邊修行,一邊照料嬰兒。那個男青年被感動了,說出了事實真 相。大護法一家去給禪師賠禮道歉,禪師只是一笑了之。這 絕非一般人所能做到的,禪師真正做到了「三輪體空」。 我們按忍辱的要求去做,就能培養自己的德性、人格, 也能感化別人。自行化他都要靠忍辱,這樣可以自度度人, 所以,我們待人接物,要把「忍」放在前面。 忍辱有利於持戒,有利於得定,有利於啟發智慧。「持戒就是忍辱」。因為持戒就是要求我們忍,要我們 忍受一切,平時不能忍的都應該忍,我們能夠修忍辱波羅蜜, 就不會犯戒。就是要求我們不該做的不做,真能忍的人才能 認真持戒。能夠很好持戒修行,才能得定力,才有禪定的功 夫,才能啟發智慧。所以說,戒是基礎。而持戒忍辱有密切 的關係,不能忍辱就不可能認真持戒。 忍辱有利於消除業障。 我們遇到一些苦難,以及來自別人的種種侮辱,正是消 除自己業障的好機緣。別人謾罵侮辱我們時,應該想這是幫 助我們消業障。所以,罵我們的人也正是我們的善知識。儒 家也講這個道理:「道吾惡者是吾師。」即:說我們壞話的人 就是我們的老師。我們應該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廣欽老和尚說:「我們受了別人的攻擊、批評,我們都應該 忍受。即使是冤枉,也要忍受,還要感謝他,因為他幫你消 除業障。」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是我們學習的好 榜樣。 從三世因果來說,也絕不會有無因之果。別人之所以冤 枉我、毀謗我,正是以前種下了對不起別人的因。懂得這個 道理,才不會起瞋恨心,還會感謝他,因為他幫助我消除了 業障。 忍辱能培植福德。培植福德要靠容人之量。能容人就是很大的福報,彌勒 菩薩說:「容天容地,於人何所不容。」天地都能容得下,容 人又有何難?能夠容忍就是福報的源泉。難忍能忍,更是植 種了很大的福德。從世間法來說,處事處人學會了忍辱,學 會了吃虧,也是培植福德的一個很好的方法。 一個父親給兒子寫了六個字:「吃虧、受氣、耐煩。」這 六個字就是要兒子修忍辱,修耐心也是修忍辱的一個重要內 容,...
    Más Menos
    21 m
  • 淨空法師:魔也是金色光明,福報很大,徒眾很多,有勢力也有護法神
    Sep 9 2025
    凡夫哪裡能比得了他?【復次普廣。未來世中。若有惡人。及惡神。惡鬼。見有善男子。善女人。歸敬供養。讚歎瞻禮。地藏菩薩形像。或妄生譏毀。謗無功德。及利益事。】 也就是說沒有功德、沒有利益,說你迷信。 【或露齒笑。或面背非。】 【或勸人共非。或一人非。或多人非。乃至一念生譏毀者。】 《楞嚴經》所說,這個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那個邪師是誰?是妖魔鬼怪。《楞嚴經》第四卷佛給我們講「四種清淨明誨」,那一段經文非常重要!為我們說明這世間哪一類是妖,哪一類是魔,哪一類是鬼,哪一類是怪。我們看到都是人,面貌是人,他心不是人心,是妖魔鬼怪的心。所以佛在《滅法經》裡頭預言,現在人講預言,佛法將來第一個消滅是《楞嚴經》,最後消滅是《無量壽經》。《楞嚴經》為什麼第一個消滅?我看到那一篇經文,我就知道這個經一定會先消滅。這個經沒有了,妖魔鬼怪在世間你就不認識,你不但不認識他是妖魔鬼怪,你還把他當佛菩薩看待,他裝得很像,很像佛菩薩,他不是真的佛菩薩。我過去講《楞嚴》,《清淨明誨》那一章的經文,這一段叫照妖鏡,妖魔鬼怪對這個頭痛,總得想辦法把這經銷毀,不讓你流通,他好作怪。 儒家《左傳》裡面有一句名言,教給我們辨別什麼是妖,左丘明說:「人棄常,則妖興。」這句話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常」是什麼?儒家講的「五常」,「仁、義、禮、智、信」,人要把這東西捨棄掉,不要了;換句話說,他所做的不仁、不義,不講禮、不講信用,這個人就是妖。無論他在社會上地位多高,他有多少財富,他不是人。儒家認定肯定人的標準,一定要講仁義禮智信,也就是說做人五個基本條件。在佛法裡面自古至今,這些祖師大德們就把五常配在「五戒」,「不殺生」是仁,「不偷盜」是義,「不邪淫」是禮,「不妄語」是信,「不飲酒」是智。由此可知,五戒具足這是人,五戒統統毀犯是妖、妖魔,不是人。現在雖然得的是人身,他造的是妖魔鬼怪的業,將來必墮三途,這是一切大、小乘經裡面都講得很詳細。佛法是一切大眾公認的人天眼目,是光明的指引,別人修學讚歎,你要去障礙、毀謗,那罪業可重了。 這地方所說的三類眾生,『惡人』,多半是愚痴之人,愚痴才容易被這些妖魔鬼怪利用,聽信他們的妄言,懷疑正法。妖魔鬼怪也有辯才、邪慧,《楞嚴》後面所講的五十種陰魔,種是種類,將這些魔分做五十類。每一類裡面,我們在經裡面所看到,如果不是真正通達大乘佛法,確實都把他們看作佛菩薩。他們在這世間有福報,福報很大,有徒眾,徒眾很多,有勢力,他也有護法神,他的身也是金色光明,凡夫哪裡能比得了他?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佛菩薩的光明柔和,你接觸感覺得很舒適。魔的光明是有威猛,你接觸感覺得恐懼,他的光刺眼。像太陽光一樣,我們沒有辦法睜開眼睛久看,久看光裡頭有紫外線,眼睛會瞎的,所以太陽光決定不能久看。魔光就是這一類。佛光柔和。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佛光是從自性慈悲心裡頭流出來,魔的光還是從貪、瞋、痴裡面出來,所以雖然光明很大,性質不一樣,這是我們要曉得。魔利用人,有的時候人也利用魔。人喜歡求名聞利養,魔給他名聞利養,於是魔道、魔法出現在這世間,能令一切眾生迷惑顛倒,棄善向惡,造惡業,不肯修善,捨棄正法。我們常常感觸到,許許多多人信邪不信正,聽騙不聽勸,這真正是經典裡面所講的可憐憫者,真正可憐可憫,他還自以為聰明,自以為是。 對於他見到善男子、善女人,皈依恭敬供養、讚歎瞻禮地藏菩薩形像,這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拜佛、拜菩薩,看到有人拜佛、拜菩薩。諸位一定要曉得,凡是見到拜佛、拜菩薩,他是正信,好;迷信也好!只要肯拜就好。正信的人現前得利益,迷信的人來生得利益,沒有不得利益的。《法華經》上講「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那個「已成佛道」不是現前,也許在無量劫之後。就是他今天迷信,見到佛菩薩,他恭敬供養禮拜,就修這麼一次福,無量劫後如果要遇到有佛出世的時候,可能這個因緣就能跟佛出家修行證果,我們在經上看到很多。他並不是很明瞭,也並不是很懂得道理,急難當中情急的時候念一句觀音菩薩,念一句阿彌陀佛,那個功德都不可思議。...
    Más Menos
    40 m
  • 淨空法師:容貌健康都是心的變現
    Sep 5 2025
    容貌健康都是心的變現【復次普廣。若有女人。厭是醜陋。多疾病者。】   這是說自己的身相不善,多有疾病。   【但於地藏像前。志心瞻禮。食頃之間。是人千萬劫中。所受生身。相貌圓滿。】   我們先看這一段。容貌是業力變現的,業力則是心,世間看相算命的都說相隨心轉,我們也常常提醒同修們,相隨心轉,體質身體也隨心轉。不但身相隨心轉,我們的生活環境也隨心轉。佛在一切經論裡面教化眾生,這是一個重點的課程,也是非常切要的一門課程。誰不想自己離苦得樂?誰不想自己的生活幸福美滿?古今中外一切眾生都在那裡祈求,都有這個願望,為什麼事與願違?事實跟自己的願望恰恰相背。是一切眾生不知道這個事實是怎麼形成的,怎麼來的。這就說到善與惡,果報的根源。我們今天所受的從事相上來講是果報,果必有因,因善果就善,因不善果就不善,所以種善因得善果,造惡業必定有惡報。佛在《業報差別經》說明,有十種不善的業得醜陋的果報,我們如果今天得這個果報,想一想看還有沒有這個習氣?因為過去生中造的這些惡業,得的現在的果報,往往還有餘習,如果殘餘的習氣還在,不能把它改掉,轉業就困難了。   十種不善的業,青蓮法師節錄在註解裡面,在三十七面第二行。第一個喜歡發脾氣。喜歡發脾氣決定不是好事,不但你發脾氣那個時候的相不好看,發脾氣也傷身體會帶來疾病,你身體多病,所以你想想發脾氣那個相,好不好看?這才曉得醜陋疾病的來源。第二個是嫌恨,心裡常常懷著嫌棄別人,怨恨怨天尤人,這個情緒也傷身體。所以你要想身體健康,這十種用現在的話來講叫病毒,心理上的病毒。人家為什麼相好?常生歡喜心,歡喜的時候那個相好看,發脾氣相不好看。轉業就從這裡轉,佛講的真是合情合理,我們仔細冷靜想想,佛講得有道理。第三樁是欺騙別人、迷惑別人,這是不善業。第四種喜歡讓眾生生煩惱,擾亂別人,讓別人身心不安。第五種不孝順父母。   第六個是不敬聖賢。聖賢人對於社會有大利益,這些人在這個社會上他的道德、學問、行持,都是這一個地區大眾的好榜樣,確確實實他能夠教化這一方,對這一方的風俗人情起潛移默化的作用。聖賢人絕不是要求別人尊重他,不是的。如果有希求別人恭敬供養,那是邪道,絕不是賢聖,那是欺騙人。我們為什麼要尊敬他?尊敬他目的是勸導社會大眾向他學習,是這麼個意思。我們學佛為什麼要尊敬佛?佛絕對沒有說,你們一定要尊敬我,你到哪裡去看到佛經有這個說法?我們敬佛是幫助佛弘法利生,幫助佛接引大眾。社會大眾不知道佛的好處、佛的功德,但是他從我們尊敬當中他見到了。我們自己本身在社會上,表現的就是善心善人,善心善人尊敬的那個人,那個人一定是好人,大家願意親近好人、向好人學習,我們尊敬目的在此地。所以見到佛像我們頂禮,不知道佛法的人一定要問,你為什麼對佛像那麼恭敬?為什麼對佛像要禮拜?你就把這些道理說出來,這他才明瞭。由此可知,也是屬於表演,表演給這些沒覺悟的眾生看,讓他們來覺悟。   佛法是師道,師道是建立在「敬」這個字的基礎上,所以印光法師講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學佛得利益多少,說老實話不在外面,在自己的誠敬之心。你有幾分誠敬心,你得幾分利益;你沒有誠敬心,天天跟在佛的旁邊也不得利益,這是真的。當年佛陀在世,提婆達多常在佛身邊,六群比丘也常在佛身邊,為什麼不得利益?沒有尊敬心。他們眼目當中看佛也是平常人,跟我差不多,所以在佛的身邊不得利益。如果有真誠,不在佛身邊也得利益,為什麼?依教奉行,佛所說的他真正做到。   事,是太瑣碎、太繁雜,掌握著綱領,事不違背綱領就入佛境界。總綱領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諸位要記住,依《觀無量壽佛經》的說法,「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事相上再煩再多,只要與這個相應,你所有一切事相都叫菩薩行,都歸納在六度萬行裡面。所以《華嚴經》上說,「忘失菩提心,一切造作皆是魔業」。什麼叫魔業?你所造作的這一切業,善業生三善道,惡業墮三惡道,出不了六道輪迴,就叫做魔業。與菩提心相應,你所造的是菩薩業,菩薩業叫淨業,決定可以了生死、出三界,這不一樣。...
    Más Menos
    41 m
  • 淨空法師: 你有這種信念行為, 佛力加持不可思議, 一生當中很快成就!
    Sep 1 2025
    為什麼這麼容易變心?容易墮落? 修行的人多,成就的人少。特別是在近代,人心沒有歸宿,人沒有志向,很容易受誘惑就墮落了。過去有,也不算少數,但是並不很普遍。現在可以說非常普遍,一萬個人當中能有一兩個不被外面境界誘惑、不墮落的,都非常希有。所以從這個地方來觀察,我們對於西方人講的世界末日就可以相信了。   這個經是跟我們講因果的真實大道理。人生在世,佛跟我們講的,兩種人。第一種人,六道凡夫。過去造的業,這一生來受報的,所以佛在經上講「人生酬業」。你過去生中修福,你這一生來享福的;你過去生中造罪業、造惡業,你這一生來受苦受難的。這是凡夫。另外一種人覺悟了。諸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來救苦救難。救苦救難的人比我們平常吃的苦頭還多,他來示現的,他來給我們做榜樣的,捨己為人。這世間就這麼兩種人。   我們是屬於哪一種?當然我們是屬於業報的,我們是凡夫。可是今天我們明白了,我們搞清楚了,業報可以轉變。如何把業力轉變成願力,這個人就轉凡成聖,就跟諸佛菩薩乘願再來無二無別,這就是我們講的修菩薩道,修成佛之道。也許說成佛之道太難了,我們業障深重,我們沒有能力來學。這個觀念佛在《無量壽經》上講得很清楚,《無量壽經》裡面講的「邊地疑城」。為什麼會生到邊地?兩個原因:一個是對於佛的圓滿智慧、萬德萬能有疑惑,第二個是對自己缺乏信心;但是都很認真努力念佛求願往生,他還是生淨土了,生在邊地。佛到這個世間來幫我們什麼,我們要清楚,就是幫助我們從業力轉變成願力,就這麼一樁事情。怎麼個轉法?轉變的理論,一切經論裡面都說得很多很多。你能轉多少,轉到什麼樣一個程度,那是你自己的功夫。你自己真的依教奉行,認真努力的改習氣、去煩惱,依教奉行,你決定轉過來。   「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初學佛,剛入佛門,章嘉大師就把這些道理教給我。這些人不是凡人,對於一般人一接觸就曉得。不但章嘉大師,以後甘珠都跟我講過,甘珠是章嘉的學生。他們在我背後都批評我,那個時候我沒有出家,他們都叫著我的名字:「徐某人,人很聰明,可惜沒有福報又短命。」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沒有福轉變成有福,沒有壽命轉變成有壽命,怎麼轉的?斷惡修善。李炳南老居士講得更清楚、更透徹。他在我們同學當中看到面相很薄的人,我們一般講是短命相、沒有福報的相,他勸他學講經。李老師告訴我們這些學生,講經的功德最大,轉這個業力最快。我們以後明白了,為什麼?講經是代佛說法。佛不在這個世間,什麼人說法?發心代佛說法的這些人。代佛說法的這些人,得佛的智慧、得佛的壽命,佛無量壽,佛的福報太大了,就把自己的業力轉變了,完全轉變了。「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我們是不是希求壽命?不希求;壽命長短無所謂,長壽短壽是一不是二。問題是在這一生當中要取得成就。什麼成就?了生死、出三界是成就。能夠往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這是第一等的成就,一切諸佛所讚歎的。我們如何取得?捨己為人,為佛法、為眾生。我不會講。只要你發心,三寶加持,不是你講的。我常常說,說了多少年,把這個身體借給佛菩薩用。我肯借,你們不肯借。上台不是我說的,諸佛菩薩說的,我把這個身體獻給佛菩薩,借給他用。我們要發這個願心,要懂得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對自己捨得乾乾淨淨,恢復清淨心,恢復到清淨寂滅。愈清淨、愈寂滅,諸佛菩薩加持的力量愈顯著、愈殊勝。如果我們心裡頭有疑惑,有妄想、有分別,再加上執著,佛菩薩想加持都沒辦法,加不上。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得人身、聞佛法,無比殊勝,就是利用這短短時間永脫輪迴。   我們要想想,諸佛菩薩是什麼個願力、他的心願是什麼?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都沒有,佛菩薩的願力是廣度眾生,希望每一個眾生趕快成佛。絕不是希望你等到多少劫以後再成佛,這哪裡是慈悲?佛是教我們立刻就成佛。我們能不能立刻成佛?答案是肯定的。你為什麼成不了佛?不相信。不相信佛的能力,不相信自己能成佛,稍稍受外面境界誘惑,立刻墮落,立刻變心,這才招來長劫的輪迴。今天這個世間人為什麼這麼容易變心?為什麼這麼容易墮落?失去了聖賢的教育。...
    Más Menos
    39 m
  • 劉素雲老師: 覺者為佛, 這些方法都能幫你更快覺悟!
    Aug 27 2025
    劉素雲老師: 覺者為佛, 我們怎樣能更快覺悟?人身易失不易得,修行五善保人身五濁惡世苦不堪言,聽經明理速回家園。 第三十五品經文,佛把濁世惡苦講得淋漓盡致,我感恩佛的大慈大悲,感受佛的大智大慧。除了佛,還有誰能把這 個事實真相告訴眾生?眾生不知事實真相,何時能脫離這個最為劇苦的五濁惡世?感念佛恩吧,報答佛恩吧,今生不成就,無以報佛恩。 我在感恩的同時,心中也有一種悲嘆的感覺,佛講這話已經三千多年了。三千年後的今天,這個濁已經濁到了極處,這個惡已經惡到了極處。可芸芸眾生卻樂在其中,可見眾生迷得有多深?不管你警鐘怎麼敲,我就是不醒。照睡不誤,照吃不誤,照玩不誤,照爭不誤,照鬥不誤。你講人生大事, 他全當耳旁風。他覺得他幹的事才是人生大事。至於你說的人生大事,他嗤之以鼻,不屑一顧。在他們看來,什麼將來不將來,只要當下我能吃喝玩樂,享受人生就足夠了。他們這也是立足當下。可是你想沒想過,人人都有將來,有誰能逾越那個將來呢? 我說這話,知道有人是不願意聽的。不願聽我也得說。 為什麼在這麼困難的情況下,我還要第三次複講《無量壽經》?要救人。用什麼救?用這個無上大法來救。救一個是一個,聽明白一個是一個,如果有一個人聽明白回歸極樂了,我就沒白複講。多一個去極樂世界的,娑婆世界就少一個受 苦的。作菩薩就要行菩薩道。我期盼第三十五品經文,能警醒無量無邊的眾生。別再糊塗了,想想人生大事。五濁惡世苦不堪言,聽經明理速回家園。 人身易失不易得,修行五善保人身。 失去人身很容易,得到人身不容易。這話你信嗎?這話是真的,我信。 有人或許這樣說:得人身並不難啊,全世界八十億人,不是都得人身了嗎?是的,全世界人口已近八十億了,單看這個數字,的確不少,八十億呀。可是,你得看人以外有多少眾生,那可是無量無邊不可計數。打個比方,沒得人身的如大海水,得人身的如大海裡的一滴水。這個比方你聽懂了嗎?如果人身容易得,何止地球上只有八十億,也應該是無量無邊不可計數了。那這個地球早就擠爆炸了。現在這八十億人,已經把地球弄得百孔千瘡了。 再想想我們自己,我們只看到自己現在得到了人身,也沒啥難的,可是你不知道,這個人身得來是真真實實的不容易。我還是打那個比方,你沒得人身的時間就像大海水,你得人身的時間就好像大海裡的一滴水。你在大海裡沉了無量劫,出來水面露了一下頭,喘了一口氣,就又沉下去了,這麼一想,你還覺得這個人身易得嗎? 再看看你是怎樣來到這個世界的?母親十月懷胎,你住在黑暗的牢獄裡;母親吃涼的,你入寒冰地獄;母親吃熱的, 你入火燒地獄。還沒來到人世間,就先飽受了地獄之苦。出生時更苦,就像從山縫裡擠出來的一樣。為什麼有的小孩出生時,腦袋是長的或者扁的?那是從山縫裡往外擠時夾的。 為什麼小孩一生下來就哭?他們在說:「苦啊!」你還覺得這 個人身得的容易嗎? 比你更苦的是母親。常聽老人說,女人生孩子,等於過了一次鬼門關、摸了一把閻王爺的鬍子。有的女人生孩子難產,失去了生命。就是現在的剖腹產,不也得受一刀之苦嗎? 我們知道這個身來之不易了,我們更要知道,保住這個身也不容易,一個不小心,這個身就失掉了。老法師和黃念老都這樣教誡我們:想來生得人身,比今生成佛難。這句話你聽懂了嗎?這可是一句至關重要的話,可千萬千萬別一劃而過了。我的理解是這樣的: 如果你的人生修行目標是今生解決生死問題,那麼,你 就選擇淨土念佛法門,老實念佛,求生淨土。今生了生死出輪迴,回歸極樂。 如果你的人生修行目標是來生得人身,你就選擇修五善,五善修圓滿了,可以保住人身。至於什麼是五善?怎樣修行五善?修五善得什麼樣的果報?前面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就不再重複了。五善看起來很簡單,其實真正修行,落到實處並不簡單。不管修行什麼法門,都離不開篤行。正如哈爾濱極樂寺的修無師所說:「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如果有同修問:「劉老師,你怎麼選擇呀?」我坦率的告訴你:我是堅定不移的、死心塌地的選擇淨土持名念佛,一部《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佛號,不換題目不拐彎,堅守到底,直達彼岸。願我們大家在彼岸相見。...
    Más Menos
    29 m
  • 淨空法師: 勇猛精進修行卻很難有效果? 佛教你一個妙法!
    4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