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ios

  • 【EP208】為什麼我們喜歡誇大自己的能力?—從一場「最佳辯士」風波談起
    Jul 14 2025
    這集節目,我們從一則讓人尷尬到腳趾蜷曲的新聞談起。某位錄取醫學系的高中生,因為在社群平台分享自己的學習歷程檔案,裡頭寫到他曾在知名辯論賽中獲得「最佳辯士」。結果呢,辯論圈的朋友看了直搖頭:他其實只是其中一場的「優秀辯士」,而非整場比賽的「最優秀代表」。也因為這個「名詞用錯」,他被質疑是否誇大不實,最終兩所醫學系都取消了他的錄取資格。 但這真的只是他一個人的錯嗎?我們每個人,在求職、升學、或是面試的過程中,難道都沒有「略為美化」過自己?我們說自己精通某項技能,其實只是大學修過一門課;我們在履歷上強調成果,卻對過程略過不談。這樣的包裝,是欺騙,還是某種必要的生存策略? 節目中我們聊到印象管理的心理學觀點。Goffman 曾說,每個人都是社會舞台上的演員,我們都在經營自己的「前台」,盡可能呈現出最好的模樣。而這種「表演」,其實也是一種「自我行銷」。適度的自我行銷,或許能讓我們獲得更多機會,但過度了,就可能讓我們走向不誠實的邊緣。 我們也討論了另一個面向:誇大的背後,有時其實是對自己的鼓勵,是想要「假裝到成真」的願望。像是心理學中的「碧馬龍效應」,或是「自我肯定理論」都指出,人們對自己的正面期待,確實有可能反過來提升表現。所以那位同學是不是在說謊?還是他只是先說出口,然後想讓自己努力成為那樣的人? 不過,誇大總是有代價的。說謊會增加認知負荷,也可能帶來情緒壓力與信任危機。我們也聊到影集《The Rehearsal》裡的案例,一個人因為無意間撒了一個學歷的謊,從此得花一輩子的心力去維持那個謊言。當一個人開始陷入「一個謊要用更多謊去補」的輪迴,就會越來越麻木於誠實的價值。 最後,我們把視角放回社會本身。如果社會對「成功」的期待總是高不可攀,如果制度本身就鼓勵亮麗的包裝勝過真誠的陳述,那麼人們選擇「誇自己」就不是個人問題,而是集體焦慮的反映。我們是否有辦法創造一個不用靠誇張或吹噓,也能被看見與肯定的社會?或許當那一天到來時,我們就再也不用把自己貼滿亮片,只為了發光了。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ás Menos
    29 m
  • 杏仁哥 vs. 海馬妹 EP06:雙重標準下的道德兩難:當公共利益與人情義理衝突時,我們怎麼選?
    Jul 11 2025
    今天我們要來討論一個非常貼近生活,但又充滿道德糾結的情境。如果有個人突然在火車站問你:「我沒買票,可以跟你一起過閘門嗎?」你會怎麼做?你可能猶豫著,是該幫這個看起來很可憐的人一把,還是該維護公共交通的公平與秩序? 這不只是單純的選擇題,而是一個關於群體認同與道德判斷的真實難題。 今天的節目,我們就要帶你一起來看一項來自荷蘭的真實實驗:研究者在火車站安排不同族裔的「搭便車者」向旅客提出請求,觀察人們會選擇幫助,還是拒絕。結果發現,原來,我們在面對「自己人」和「不是自己人」的請求時,會做出截然不同的反應。 研究顯示,面對相同的逃票請求,人們更傾向幫助與自己同族裔背景的人(幫助率 67%),而對不同族裔者(如土耳其或摩洛哥裔),幫助率卻僅有 49%。這樣的差異不只體現在行為上,就連語言反應也更為嚴厲與疏離。而這些「幫助的行為」,其實在無意間削弱了公共制度的公平性,也讓少數族群更難獲得社會信任。 這集節目,我們會談: 什麼是「公共財」?為什麼投機者(free riders)是個問題? 「幫忙逃票」的行為背後,其實可能是在助長不平等? 為什麼我們會對「自己人」的違規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群體歸因偏誤」與「道德雙標」如何在日常中悄悄上演? 我們該如何意識到這些潛藏的社會心理機制? 這不只是關於逃票的故事,更是我們如何看待公平、信任與他人的一面鏡子。 📚 參考文獻 Otten, K., Buskens, V., Przepiorka, W., & Ellemers, N. (2025). Protecting public goods or helping free riders? A real-life moral dilemma in interethnic and intraethnic encounters. Psychological Science, 1–14. 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251346178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ás Menos
    10 m
  • 【EP207】壞人變老,還是老人變壞?——從高齡犯罪看社會的鏡像
    Jul 7 2025
    👵 一週內兩起高齡駕駛釀災事件,再次讓「老人犯罪」成為社會熱議。是年齡讓人變壞,還是壞人變老了?還是,這背後有我們不願面對的社會真相? 本集從一起78歲駕駛撞死行人的案件談起,延伸至台灣、日、美等國的高齡犯罪數據與現象—— 📉 我們揭開「年齡犯罪曲線」(age-crime curve):大多數人的犯罪行為會隨年齡下降,年紀越大,越不容易犯罪。 📈 然而在日本、台灣,部分老年人犯罪卻有上升趨勢,甚至出現「專業被抓戶」反覆行竊、無照駕駛、故意犯罪求關注等情境。 🔍 我們討論的不是「老人怎麼變壞了」,而是: 📦 經濟壓力——年金微薄、退休困境讓人走投無路 🤝 社會孤立——沒有人說話,沒有人關心 🧠 認知退化——不是故意,是疾病帶來的行為失控 ⚖️ 制度缺陷——司法系統如何面對高齡犯罪與再犯預防? 這不只是犯罪的問題,更是一面映照社會健康的鏡子。 我們不能只責備犯罪的個體,而是要問:我們的社會,是不是讓他們沒得選擇? 🔦 你將在這集聽到: 為什麼監獄裡的老人越來越多? 台灣男性 vs 女性高齡犯罪的類型與趨勢 日本老人為何偷便當、啤酒、糖果? 預防老年人犯罪,我們可以做什麼? 💬「當社會不再給你活下去的理由,監獄就成了溫暖的庇護所。」 📢 這集不是控訴,而是一次對未來的提醒。當我們都會變老,你希望活在怎樣的社會?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ás Menos
    25 m
  • 杏仁哥 vs. 海馬妹 EP05:你的大腦+AI:誰在寫?誰在想?
    Jul 4 2025
    今天我們來聊一個超級有趣的話題:當我們用不同工具(像是 AI 或搜尋引擎)來寫文章的時候,我們的大腦會怎麼反應?這不是什麼科幻小說,而是一份由 MIT Media Lab 團隊做出的真實研究。 這項研究找來了幾組參與者,一組完全靠自己思考(也就是純腦力),一組用搜尋引擎,另一組則使用 ChatGPT。研究團隊用腦電波儀記錄下他們在寫作時的大腦活動,特別關注不同頻段的腦波(像是 delta、theta、alpha 和 beta),並分析他們寫出來的文字風格和用語差異。 結果超級有意思——純腦力組的大腦呈現出最廣泛、最深度的神經連結,特別是在 delta 波段,顯示他們在進行更整合、更深入的內在思考。而使用 AI 的組別,雖然寫得也不錯,但神經連結相對較少,呈現出「認知卸載」的現象,也就是把一些原本應該自己想的事交給 AI 處理了。這也反映在語言風格上:純腦力組的語句比較個人化、富有反思性,而 AI 組的語言則比較像是蒐集來的資訊拼貼。 不過這不代表 AI 一定不好。研究也發現,隨著時間推移,使用 AI 的人開始進入一種「混合型共知模式」——也就是人腦和 AI 開始形成協作關係。這讓我們重新思考:AI 不只是工具,它也正在重新塑造我們的思考方式。 所以,當我們說「是我寫的」,那個「我」到底是哪個我?是純腦力的我,還是與 AI 合作過的我?這個問題,或許也值得你在寫下一篇文章時,好好思考一下。 📚 研究出處: Kosmyna, N., Hauptmann, E., Yuan, Y. T., Situ, J., Liao, X.-H., Beresnitzky, A. V., Braunstein, I., & Maes, P. (2024). Your brain on ChatGPT: Accumulation of cognitive debt when using an AI assistant for essay writing task (arXiv preprint No. 2506.08872). arXiv. https://arxiv.org/abs/2506.08872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ás Menos
    12 m
  • 【EP206】有這份變老絕對不做的清單,你也可以當個討人喜歡的老人
    Jun 30 2025
    今天這集,我想跟你聊一本「讓我邊笑邊自省」的書。它不是那種教你健康老化、怎麼吃、怎麼動的指南,也不是心靈雞湯告訴你「老年有多美好」。它反而有點壞、有點毒、但又極度真實。 這本書的名字叫做—— 《我老了絕不會做的「蠢」事(才怪!):該來的總會來,躲也躲不掉!》 光看書名你可能就會心一笑:「喔~你說不做,最後還不是一樣做?」 是啊,這正是這本書迷人又惱人的地方——它不是在假裝你可以控制一切,而是在誠實說:「我們都會老,而且多半會變得有點蠢。」 🧓 這是一份幽默又刺痛的「變老清單」 作者史蒂芬.彼德洛,是《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他過了50歲生日後開始觀察自己和身邊的長輩,寫下「我老了絕不會做的事」。這些事,有的聽起來好笑、有的讓你愧疚,有的你其實正在做。像是: 我不會加入「病痛大合唱」 我不會再對醫生說謊 我不會在成為他人威脅時繼續開車 我不會讓助行器毀了外觀 我不會把同樣的故事重複講一百遍 我不會等到耳聾才戴助聽器 我不會忘記對失智者溫柔 有趣的是,作者用很日常的語言寫這些事,但背後藏著非常深的思考。 比如說,他寫:「我不會憋尿。」你以為他在講生理問題嗎?不,他其實在講的是**「願不願意聽從自己身體的聲音」。是不是很多人,年輕時憋尿是為了趕工作、老了還憋尿,是因為「廁所離得太遠、不好意思麻煩別人」……這不是憋尿,是壓抑需求**。 🌟 最後給你三個小提醒(或者說提醒我自己): 有些「蠢事」是無可避免的,但能誠實面對,就不會那麼丟臉。 用一點笑容,把老去這件事當成設計人生最後一哩路的機會。 如果有一天我變成了那個重複故事、堅持開車、憋尿不肯講的人——希望你能笑著提醒我:「欸,你說過你老了絕不會這樣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ás Menos
    17 m
  • 杏仁哥 vs. 海馬妹 EP04:自動化失誤,你接得住嗎?
    Jun 27 2025
    在飛航安全這種一秒都不能差的工作現場,如果高階自動化出錯,人類還能即時反應嗎?這集我們來聊聊 Bowden 等人(2025)最新研究:可靠的低階自動化(像是高亮提示)不只幫助人類更快發現高階自動化失誤,還能提升整體監控表現——但前提是它「不能自己先出錯」! 這不只是關於機器有多聰明,而是我們對它「信不信任」,以及該不該那麼信任。 📚 *Bowden, V. K., Gegoff, I., Kilpatrick, P. J., & Loft, S. (2025). The impact of lower degree automation reliability on higher degree automation failure detection in simulated air traffic control. Human Factors, 0(0), 1–15. *https://doi.org/10.1177/00187208251335536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ás Menos
    10 m
  • 【EP205】 為什麼我們很容易看到別人的過錯,卻很難看到他們的努力?
    Jun 23 2025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驗:看到新聞裡某個離譜的錯誤,忍不住冒出一句「到底在搞什麼鬼?」最近雙北舉辦的世界壯年運動會頻頻出包,從拼錯單字的海報到選手錯過比賽的安排,讓人忍不住想開罵。 但今天這一集,我想帶大家換個角度想:為什麼我們總是特別容易看到別人的錯,卻經常忽略他們背後的努力? 這不只是新聞裡的現象,其實在生活、工作、感情中,我們的大腦也常被「負面偏誤」、「結果偏誤」、「確認偏誤」悄悄帶著走。我會分享幾個心理學的研究、親身經歷的例子,還有三個面對批評與失誤的具體建議,幫助我們在評論別人時,多一點理解與寬容;在被批評時,也少一點防衛與自我否定。 不是要你不生氣、不批判,而是希望我們能學會:當你看到一個錯的時候,也試著找找其中的好;當你批評別人時,也問問自己是不是只是想找碴;而當你犯錯時,能不能練習,坦然承認、虛心檢討。 這集,獻給每一位努力過、也曾犯錯過的你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ás Menos
    22 m
  • 杏仁哥 vs. 海馬妹 EP03:到底群眾的聲音有多說服人?──來聊聊「共識」的力量與限制
    Jun 20 2025
    你是不是也曾因為某個主張底下留言刷一排「+1」、「沒錯」、「我也是」而默默改變立場? 又或者,在轉發新聞前,你會先看看有多少人按讚、幾篇文章都說一樣的話? 今天這一集,我們想跟大家聊聊「共識」到底多有說服力?是每個人都會被多數人影響?還是有些人根本不吃這一套?最新發表於《Psychological Science》的研究設計了一個非常用心的模擬社群媒體實驗,讓參與者在 60 條看似真實的貼文中,針對各種議題來決定自己「要不要相信」。 而這些主張,有些是可以驗證的事實(例如「是否發現新物種」)、有些則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偏好(例如「飛行還是隱形比較好」),還有些需要專家知識來評估的預測(例如「某經濟政策的未來影響」)。貼文有時來自四個不同來源、有時都引自同一篇文章,有時是四則都贊成,也有「一半一半」的對立狀況。 結果非常精彩: 幾乎所有人都會被「一致的共識」說服,尤其是當主張本身「可驗證」的時候。 但更令人意外的是——對於「貼文來源是否獨立」,大多數人根本不在意。 有22% 的人偏好獨立來源、有8% 的人反而更相信「都來自同一個來源」的共識,這完全挑戰了過去主張「越獨立越可信」的推理模型。 這代表什麼? 也許在這個訊息爆炸的時代,並不是你說了什麼有道理,而是你說的話有多少人一起說。更重要的是,有些人對這些「共識」的敏感度天生不同,有人特別在意「你是不是抄別人的」,也有人覺得「大家都轉發代表那篇一定值得看」。 你是哪一種人呢? 我們會不會也常常錯估了「別人為什麼相信」? 📚 參考文獻: Alister, M., Ransom, K., Connor Desai, S., Soh, E. V., Hayes, B., & Perfors, A. (2025). How convincing is a crowd? Quantifying the persuasiveness of a consensus for different individuals and types of claims. Psychological Science, 1–16. 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251344549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ás Menos
    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