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心理學博士電台 Podcast Por 黃揚名 arte de portada

生活中的心理學博士電台

生活中的心理學博士電台

De: 黃揚名
Escúchala gratis

這是一個討論心理學與生活的節目,會帶大家思考一些生活中的大小事,以及心理學可以怎麼被套用。因為我喜歡看電影、看劇,也會透過這個節目來跟大家聊聊我的心得。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版權所有,抄襲必究 Higiene y Vida Saludable Psicología Psicología y Salud Mental
Episodios
  • 【EP217】當 AI 比你還「完美」:自卑、控制感與人機協作
    Sep 15 2025
    大家好,今天的主題很貼近我們最近的生活經驗:「AI 會不會讓我們更自卑?」。 隨著 Google Gemini Nano 模型的推出,我們開始能夠用 AI 生成高質感的形象照,甚至連照片編修、公仔生成都做得讓人驚艷。但問題來了,當我們看到一個比真實自己還完美的 AI 版本,心裡是不是會冒出一點焦慮,甚至覺得自己不夠好呢? 在這一集裡,我會帶大家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拆解這個現象: 🔍 濾鏡效應與自拍畸形症:研究指出,長期使用修圖濾鏡的青少年與年輕女性,對真實外貌滿意度更低,甚至伴隨憂鬱與焦慮。 🏥 醫學觀察:整形外科醫師發現,許多年輕人拿著「AI/濾鏡美顏照」要求醫生把臉整成那樣,但現實上不可能做到。這反映了我們正用虛擬標準來審視自己。 ⚖️ 社會比較理論:過去我們比較的是同儕,現在卻是跟一個「無敵的超人」——AI 去比。這種「非人比較焦慮」(nonhuman comparison anxiety),會讓我們更容易陷入孤獨與自卑。 不過,自卑不一定是壞事。正如阿德勒說過:「自卑是人類進步的動力。」 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回應它。於是,我也提出三個應對方向: 強化創造力:AI 再強,也還缺乏真正的動機與突破框架的能力。我們能做的是善用想像力與經驗,開創 AI 無法取代的價值。 調整控制感:學會分辨哪些是自己能掌握的(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哪些必須接受的限制。這樣我們才不會陷入無力感。 擁抱人機協作:正如 Satya Nadella 說的:「未來不是人對抗機器,而是人加上機器。」AI 不該是敵人,而是推動我們成長的夥伴。 最後我想提醒大家,下次看到 AI 生成的超完美作品時,先別急著覺得自己不如,而是換個角度問:「我能不能利用它,成為一個更好的創作者?」 這一集,不只聊 AI,也聊我們如何在科技洪流中找到自我價值。希望能陪你一起思考:面對超人類的挑戰,我們還能怎麼定義自己。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ás Menos
    22 m
  • 杏仁哥 vs. 海馬妹 EP15:讀懂情緒,其實要看手!
    Sep 12 2025
    大家好,今天我們要聊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它可能會徹底改變你對「讀懂情緒」的看法。我們常常覺得,要判斷一個人的情緒,最直覺的方法就是看臉——微笑代表開心、皺眉代表生氣。但如果我告訴你,其實「雙手」也在大聲說著情緒,你會不會覺得很驚訝?事實上,一項最新的心理學研究就發現,我們在理解手勢情緒的時候,運作方式和讀臉非常相似,甚至存在所謂的「雙手優勢」——也就是說,當兩隻手同時呈現、而且保持自然的姿勢時,我們對情緒的判斷會更準確、更清晰 🔍 局部處理 vs. 整體處理 想像一下,如果你只看到一張照片中的單手,你可能還是能猜到這隻手是開心、難過,還是憤怒。這就是心理學所說的「局部處理」:從單一特徵來判斷情緒。 但當兩隻手同時出現,並且呈現自然的互動關係時,你會發現自己更容易判斷準確。這就是「整體處理」,就像拼圖一樣,單一拼圖碎片只能看到顏色或線條,但拼在一起才能看出完整的藍天或山路。研究指出,這種「整體式處理」同樣適用於雙手的情緒辨識。雙手之間的相對位置與互動,會攜帶額外的情緒訊息,讓我們比單看一隻手更容易理解對方的情緒 ✋ 為什麼手特別重要? 更有意思的是,研究顯示,在所有身體部位中,雙手在情緒傳達的表現最好,甚至比沒有臉的頭部或軀幹還要精準。這代表手不只是輔助,而是情緒溝通中的重要主角。 比方說,一隻手握拳可能表示憤怒,但如果兩隻手緊緊交握,就可能是焦慮或緊張。雙手之間的空間關係,會提供更多層次的情緒訊息。 ⚠️ 當雙手「不自然」時 研究人員還特別操弄了雙手的姿勢,讓它們呈現「不自然」的空間關係。結果發現,辨識正確率立刻下降,幾乎跟只有單手的狀況差不多。參與者甚至直接評價這些扭曲姿勢「看起來不自然」。這個結果提醒我們,自然的姿態對情緒理解至關重要。不過,研究者也指出,目前還不確定究竟是「不自然導致難以理解情緒」,還是「無法解讀清楚的情緒讓姿態顯得不自然」。 🌏 限制與未來研究 當然,這項研究也有一些限制: 它主要測試了幾種特定的情緒(尤其是恐懼與憤怒的效果最明顯),並沒有涵蓋所有情緒。 受試者來自英國,演員則是德國的白人,因此未來需要探討不同文化背景下,雙手情緒感知是否也有類似的規律 🎯 總結 這項研究讓我們重新認識了「手」在情緒溝通中的角色。它告訴我們: 情緒不只藏在臉上,雙手同樣能傳達豐富訊息。 單手可以給線索,但雙手的自然互動會讓訊息更完整、更清楚。 當雙手的關係被扭曲時,我們的理解就會大打折扣。 所以,下次當你想讀懂一個人的情緒時,除了盯著臉,不妨也觀察一下他的手,也許會發現全新的溝通訊號。 📚 參考文獻 Blythe, E., El Gouraini, N., Medeg, V., Garrido, L., & Longo, M. R. (2025). Spatial relations between hands shape visual perception of emotion. Emotion.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37/emo0001572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ás Menos
    6 m
  • 【EP216】當金錢改變了我們:為什麼努力與意義愈來愈稀缺?
    Sep 8 2025
    今天想跟大家聊一則新聞,雖然播出和錄製之間有點時間差,但我看到時心裡還是冒出一句話:「哇,也太早發生了吧!」 這新聞談的主題是——如果可以輕鬆賺錢,誰還會想努力付出? 新聞的起點是「代課老師缺額」。大家知道,以前缺老師的狀況多半發生在偏鄉或離島,可是今年情況特別嚴重,全台灣竟然有上千個代課老師的職缺無法補滿。更誇張的是,有些學校甚至放寬到「只要大學畢業就能來應徵」,因為真的找不到人了。這在我們父母那一代簡直難以想像,因為「老師」過去可是鐵飯碗,有地位、有寒暑假,人人搶著考。但現在呢?退休金改革、教育體制頻繁變動、行政與家長壓力接連而來,讓老師不再是人人嚮往的工作。 這個現象讓我想到一句話:「當工作失去了意義,再多的福利也留不住人。」這和馬斯洛需求理論呼應:人不只追求溫飽,更需要在工作裡找到成就感與意義。對老師來說,真正令人欣慰的,是看到學生因為自己的教學而成長。但如果環境只剩下壓力與消耗,那麼再有熱情的人,也會慢慢離開。 那麼問題回到一開始:如果有輕鬆的賺錢方式,我們還要不要努力?心理學研究早就注意到「金錢的觸發效應」。Kathleen Vohs 等人做過一系列 Money Priming 的實驗,結果發現當人們被提醒到「錢」時,就會傾向更自我、不願意幫助別人,甚至把人際互動看成交易。換句話說,錢會讓我們與社會情感連結拉開距離。另一個經典研究則指出,如果捐血行為與金錢掛鉤,反而會降低人們的捐血意願,因為原本的利他動機被市場價值取代了。 所以當我們的社會愈來愈強調「快錢」「高CP」,價值觀也可能隨之崩壞。醫院缺護理師、學校缺老師,正是這樣的反映。因為大家會想:既然努力付出換來的是低薪與高壓,不如去追逐看似輕鬆的收入。這不代表每個人都能當網紅或賣課致富,但這種「輕鬆致富」的幻象,確實正在影響整個世代的職涯選擇。 那麼,我們還能相信「努力會有回報」嗎?在 Adam Grant 的《給予》裡,他提醒我們:長遠來看,真正能建立影響力與信任的,是懂得給予的人。但這些 giver 需要學會保護自己,否則就會淪落在底層,被人利用。努力與付出,其實也是一種「給予」,但前提是:你要清楚知道自己想給的是什麼,並從中得到快樂或意義,而不是被剝削。 最後,這集節目想留下的一個提醒是:當你選擇要不要努力時,不妨問問自己——這是不是你想要的?這份付出能不能帶來你想得到的東西?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即使不是「輕鬆錢」,也依然值得。因為意義,才是讓我們在人生路上走得更久、更穩的力量。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ás Menos
    24 m
Todavía no hay opinio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