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心理學博士電台 Podcast Por 黃揚名 arte de portada

生活中的心理學博士電台

生活中的心理學博士電台

De: 黃揚名
Escúchala gratis

Acerca de esta escucha

這是一個討論心理學與生活的節目,會帶大家思考一些生活中的大小事,以及心理學可以怎麼被套用。因為我喜歡看電影、看劇,也會透過這個節目來跟大家聊聊我的心得。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版權所有,抄襲必究 Higiene y Vida Saludable Psicología Psicología y Salud Mental
Episodios
  • 【EP208】為什麼我們喜歡誇大自己的能力?—從一場「最佳辯士」風波談起
    Jul 14 2025
    這集節目,我們從一則讓人尷尬到腳趾蜷曲的新聞談起。某位錄取醫學系的高中生,因為在社群平台分享自己的學習歷程檔案,裡頭寫到他曾在知名辯論賽中獲得「最佳辯士」。結果呢,辯論圈的朋友看了直搖頭:他其實只是其中一場的「優秀辯士」,而非整場比賽的「最優秀代表」。也因為這個「名詞用錯」,他被質疑是否誇大不實,最終兩所醫學系都取消了他的錄取資格。 但這真的只是他一個人的錯嗎?我們每個人,在求職、升學、或是面試的過程中,難道都沒有「略為美化」過自己?我們說自己精通某項技能,其實只是大學修過一門課;我們在履歷上強調成果,卻對過程略過不談。這樣的包裝,是欺騙,還是某種必要的生存策略? 節目中我們聊到印象管理的心理學觀點。Goffman 曾說,每個人都是社會舞台上的演員,我們都在經營自己的「前台」,盡可能呈現出最好的模樣。而這種「表演」,其實也是一種「自我行銷」。適度的自我行銷,或許能讓我們獲得更多機會,但過度了,就可能讓我們走向不誠實的邊緣。 我們也討論了另一個面向:誇大的背後,有時其實是對自己的鼓勵,是想要「假裝到成真」的願望。像是心理學中的「碧馬龍效應」,或是「自我肯定理論」都指出,人們對自己的正面期待,確實有可能反過來提升表現。所以那位同學是不是在說謊?還是他只是先說出口,然後想讓自己努力成為那樣的人? 不過,誇大總是有代價的。說謊會增加認知負荷,也可能帶來情緒壓力與信任危機。我們也聊到影集《The Rehearsal》裡的案例,一個人因為無意間撒了一個學歷的謊,從此得花一輩子的心力去維持那個謊言。當一個人開始陷入「一個謊要用更多謊去補」的輪迴,就會越來越麻木於誠實的價值。 最後,我們把視角放回社會本身。如果社會對「成功」的期待總是高不可攀,如果制度本身就鼓勵亮麗的包裝勝過真誠的陳述,那麼人們選擇「誇自己」就不是個人問題,而是集體焦慮的反映。我們是否有辦法創造一個不用靠誇張或吹噓,也能被看見與肯定的社會?或許當那一天到來時,我們就再也不用把自己貼滿亮片,只為了發光了。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ás Menos
    29 m
  • 杏仁哥 vs. 海馬妹 EP06:雙重標準下的道德兩難:當公共利益與人情義理衝突時,我們怎麼選?
    Jul 11 2025
    今天我們要來討論一個非常貼近生活,但又充滿道德糾結的情境。如果有個人突然在火車站問你:「我沒買票,可以跟你一起過閘門嗎?」你會怎麼做?你可能猶豫著,是該幫這個看起來很可憐的人一把,還是該維護公共交通的公平與秩序? 這不只是單純的選擇題,而是一個關於群體認同與道德判斷的真實難題。 今天的節目,我們就要帶你一起來看一項來自荷蘭的真實實驗:研究者在火車站安排不同族裔的「搭便車者」向旅客提出請求,觀察人們會選擇幫助,還是拒絕。結果發現,原來,我們在面對「自己人」和「不是自己人」的請求時,會做出截然不同的反應。 研究顯示,面對相同的逃票請求,人們更傾向幫助與自己同族裔背景的人(幫助率 67%),而對不同族裔者(如土耳其或摩洛哥裔),幫助率卻僅有 49%。這樣的差異不只體現在行為上,就連語言反應也更為嚴厲與疏離。而這些「幫助的行為」,其實在無意間削弱了公共制度的公平性,也讓少數族群更難獲得社會信任。 這集節目,我們會談: 什麼是「公共財」?為什麼投機者(free riders)是個問題? 「幫忙逃票」的行為背後,其實可能是在助長不平等? 為什麼我們會對「自己人」的違規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群體歸因偏誤」與「道德雙標」如何在日常中悄悄上演? 我們該如何意識到這些潛藏的社會心理機制? 這不只是關於逃票的故事,更是我們如何看待公平、信任與他人的一面鏡子。 📚 參考文獻 Otten, K., Buskens, V., Przepiorka, W., & Ellemers, N. (2025). Protecting public goods or helping free riders? A real-life moral dilemma in interethnic and intraethnic encounters. Psychological Science, 1–14. 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251346178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ás Menos
    10 m
  • 【EP207】壞人變老,還是老人變壞?——從高齡犯罪看社會的鏡像
    Jul 7 2025
    👵 一週內兩起高齡駕駛釀災事件,再次讓「老人犯罪」成為社會熱議。是年齡讓人變壞,還是壞人變老了?還是,這背後有我們不願面對的社會真相? 本集從一起78歲駕駛撞死行人的案件談起,延伸至台灣、日、美等國的高齡犯罪數據與現象—— 📉 我們揭開「年齡犯罪曲線」(age-crime curve):大多數人的犯罪行為會隨年齡下降,年紀越大,越不容易犯罪。 📈 然而在日本、台灣,部分老年人犯罪卻有上升趨勢,甚至出現「專業被抓戶」反覆行竊、無照駕駛、故意犯罪求關注等情境。 🔍 我們討論的不是「老人怎麼變壞了」,而是: 📦 經濟壓力——年金微薄、退休困境讓人走投無路 🤝 社會孤立——沒有人說話,沒有人關心 🧠 認知退化——不是故意,是疾病帶來的行為失控 ⚖️ 制度缺陷——司法系統如何面對高齡犯罪與再犯預防? 這不只是犯罪的問題,更是一面映照社會健康的鏡子。 我們不能只責備犯罪的個體,而是要問:我們的社會,是不是讓他們沒得選擇? 🔦 你將在這集聽到: 為什麼監獄裡的老人越來越多? 台灣男性 vs 女性高齡犯罪的類型與趨勢 日本老人為何偷便當、啤酒、糖果? 預防老年人犯罪,我們可以做什麼? 💬「當社會不再給你活下去的理由,監獄就成了溫暖的庇護所。」 📢 這集不是控訴,而是一次對未來的提醒。當我們都會變老,你希望活在怎樣的社會?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ás Menos
    25 m
Todavía no hay opinio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