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說故事 Podcast Por Ean連苡安 arte de portada

晚安說故事

晚安說故事

De: Ean連苡安
Escúchala gratis

Acerca de esta escucha

晚安說故事 說出靈魂深層故事

兩性哲學裡,撫平男女之間困惑與秘密。

探討情感生命的奧秘,一起追尋情緒蹤跡 。

讓我成為我們,創造屬於彼此今生的記憶。

如果你喜歡我 歡迎訂閱追蹤留言

合作邀約:taylorcheng03200320@gmail.com

© 2025 晚安說故事
Higiene y Vida Saludable Psicología Psicología y Salud Mental
Episodios
  • 神明的警示
    Jul 10 2025

    神明的警示在民間信仰中通常表現為神明透過各種方式提醒他人注意自身行為、生活狀況或即將發生的事情。這些警示可能透過感應、身體不適(如頭痛、胸悶)、夢境、乩身傳達、異象形式出現、行為感知、遙視能力,神明警示的表現形式多樣,都是神明透過不同方式與人們溝通的象徵。

    賦予敏感體質者感應的能力,讓他們能接收到神明訊息,這種感應是為了提醒或指引,幫助他人能避開災難或改正錯誤。

    有些人天生靈敏,容易感受到靈界訊息,這些訊息往往包含警示內容,需要透過你轉達提醒他人注意生活中的細節、即將發生的變化。

    靈敏體質者在特定場所(廟宇、喪事現場)可能感受到不適或異常現象,這些也是神明或靈界的警示,提醒他們保持謹慎或避開不良磁場。

    如何確認自己是靈敏體質,確認自己身體與精神狀況是不是容易出現身體不適,

    如:頭痛、胸悶、心悸、疲倦、睡眠品質差、肩頸酸痛,這些可能是感應靈界能量而產生的反應。在某些特定場所容易被干擾,容易表現出身體不適和異常感受。

    能感受到一般人無法察覺的能量和異象,容易接收來自靈界、神明或祖先直覺、夢境啟示與靈感,這些訊息多為意識形態的表象,如腦海中的畫面或聲音。

    靈敏感應的運作原理是在靈敏體質者的身體與靈體頻率相近,能像調頻器一樣接收靈界訊號,這種感覺並非單純的幻覺,而是靈體與肉體之間的互動。

    而靈敏體質不等同於通靈或乩身,通靈者需要具備天命和靈界的授權。擁有靈敏體質不代表必須從事宗教服務,靈敏是指具備感知無形靈界訊息能力和體質。

    並透過自身成為溝通管道,將神明或靈界的訊息轉達給他人,這種共鳴需要保持清淨的心境與能量場。

    由於靈敏體質者的磁場較為開放,容易受到外界靈體或能量干擾,在與他人互動時,雙方的能量會流動與交換,當能量流動平衡時,彼此會感到被滋養與支持;若能量失衡,可能出現疲憊、情緒低落或溝通障礙。

    乩身(又稱乩童、童乩)是民間信仰中的角色,指的是讓神明附身於身體,成為神明與信徒之間溝通的媒介。乩身在祭祀儀式中「起乩」後,會以神明的名義回答信徒的問題、傳達神明旨意,甚至進行治療或驅邪法事。乩身被視為神明的代言人,這種狀態稱為「入乩」。

    乩身說話時往往不是普通人類語言,被稱為「天語」的特殊語言。需要由「桌頭」協助翻譯解讀,形成「一個乩童,一個桌頭」的搭配。

    乩身通常需要經過嚴格的身心規範,如禁慾、淨身準備,並在特定時間和場所進行乩身儀式。

    乩身的選擇過程是被神明選中的契機,通常乩身是神明「命定」某人擔任的職責。

    許多乩身從小就接觸廟會、問神習俗,家族中有乩身或法師,對神明十分親近,容易被神明選中承擔乩身使命。或者有些乩身在經歷嚴重疾病或人生重大挫折後,求助神明而獲得痊癒,視為神明的暗示與召喚,開始擔任乩身角色。

    廟方法師透過誦咒、觀察神明指示,從候選人中選出合適者,這是正式成為乩身的關鍵儀式。

    被選中的乩身需接受法師指導,學習符法、咒語及儀式流程,提升靈性與技能,準備乩身職責與角色。

    Más Menos
    4 m
  • 拿香拜拜
    Jul 8 2025

    台灣每年燒香約2萬公噸,廟宇數量超過一萬間,這些寺廟是香火使用的主要場所。

    由於祭拜活動頻繁,香的使用量龐大,燃燒後會排放污染物,因此政府積極推動減香政策,以降低空氣污染並兼顧傳統信仰。提倡「一香一爐」,減少環境污染,同時強調雙手合十、心誠則靈的誠意。

    拜拜用的香(立香、線香)主要由三種基本材質組成,香腳通常使用竹子作為香的軸心,提供支撐與形狀。常用楠樹樹皮粉末作為黏合劑。

    香粉及香料是香的主要成分,台灣常用的香料包括檀香、沉香,以及多種中藥材混合而成的香料。

    其中中藥材香味較濃郁成本較低,是寺廟大量使用的主要原料。

    立香是傳統、常見的拜拜香。線香(臥香)是一種細長、無竹芯的香品適合淨化空間和紓解壓力,常見於睡前放鬆或短暫靜心。

    拿香拜拜是台灣民間信仰一種重要祭拜儀式,象徵信徒與神明之間的溝通橋樑。

    香在傳統社會中代表與神明溝通的「訊息線」「服務專線」,信徒透過點燃線香,將自己的祈願和心意傳達給神佛與天庭。

    燒香是供奉的方式,但同時香氣也被認為是陰間孤魂的食糧,孤魂會被香味吸引而來,他們大多存在無法投胎和有未了心願,使得在陰陽兩界徘徊,香氣成為牠們尋找寄托和依附的媒介,這也是祭祀和超渡儀式中常見的現象。

    但是香的氣味被認為能聚集正能量和神聖力量,形成一種保護磁場,讓不潔的孤魂和陰靈不敢靠近。

    香煙被視為神明的「天線」,能夠將人間的願望和敬意傳送給神明。拿香拜拜是對神明的尊敬與誠心表達,代表信徒虔誠的心意。香火象徵信仰的延續與神明的護佑,香火不斷燃燒代表神明的靈力與信仰不滅。

    拜拜時的習俗通常會用奇數來祭拜,因爲奇數被認為是陽數,具有吉祥意義。

    三支香的長短也有不同含義:三柱香等長代表平安香,右邊香較長代表有貴人相助,左邊香較長則有其他吉兆。

    • 一尺三」的立香常用於祭拜祖先和地基主,「一尺六」多用於神明祭拜。
    • 「黃色香」多用於日常祭拜神明和祖先、「紅色香」多用於女性神明和祝壽。
    • 「黑色香」則用於祭拜鬼神和喪葬場合、「白色香」則是祭拜孤魂野鬼。
    • 「藍色香」祭拜煞神和閻羅王、「紫色香」祭拜玉皇大帝、三官大帝。

    拿香拜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九天玄女是製香的始祖,她因為治療父親的疾病,將藥材磨成粉與糯米粉混合製成香棒點燃,讓父親吸入藥氣而康復。這種藥香的使用逐漸演變成宗教祭祀焚香的習俗,九天玄女也被尊為製香業的守護神「香媽」。

    而在西周時期人們已用焚香向神明表達敬意,認為香氣能傳達心意,讓神明「聞香而來」,成為祭祀儀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你們有被香燙到過嗎?據說神明透過香灰燙傷幫助你化解災難,避免更大的危機發生,雖然當下疼痛,但實際上是保護和庇佑,古人認為被香灰燙到是「手得香」,象徵神明帶來好運和財運亨通。

    Más Menos
    4 m
  • 佛陀
    Jul 7 2025

    佛陀(釋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創始人,原名悉達多喬達摩。出生於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貴族王室,約公元前5到6世紀在印度北部生活。他的父親是迦毗羅衛國的國王「淨飯王」。母親是摩耶夫人,但在他出生後七天就去世了,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撫養長大。

    他出生於貴族家庭,後來出家修行,經過長時間苦行與禪定,最終在菩提樹下證悟成佛,開啟了覺悟之路。悉達多從小生活優渥,接受文化與武藝教育,雖然生活富裕安樂,

    但他對人生的苦難有深刻體悟,最終選擇出家尋求解脫之道。

    佛陀的教導核心「四聖諦」和「八正道」,人生充滿苦難(生、老、病、死),苦的根源是「貪、瞋、癡」,透過修行可以斷除煩惱,達到涅槃解脫。

    透過修身學習八正道(正確的正解和正見、正確的思維、正能量的口語、正確的行業、理解真正的宿命、不段提醒自己增精進、保持心中信念、時刻保持身心性的定性堅定與鎮定)。

    解決人生困境的核心在於認識「苦」的本質。正念與忍辱面對困境,保持正念、不失去心志,學習忍辱忍耐與包容,能使人內心安定,減少痛苦的感受,透過懺悔反省自己的貪嗔癡,傲慢習氣,認識自身問題,並以正向心態改過自新,逐步改善內心裡的困境。

    《金剛經》全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大乘佛教中重要的經典之一。

    「金剛」象徵堅固無比的智慧(般若),如鑽石般能斷除一切煩惱與妄執。同時也象徵煩惱本身的堅固很難破。

    《金剛經》中的「無相境界」主要闡述對於世間無分別心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這裡的「相」指的是一切可見、可感知的現象,包括身體形象、聲音、氣味。

    無相境界指不執著外在形態,說明人不應該「以貌取人」「執著外在貪婪」「虛有其表」

    認識到本質上是空無自性的假象,拋開外在顯現,人們都是空與無。

    「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代表輪迴和煩惱根源。達到無相境界,就是破除心不住於任何固定的「我」或「他」的觀念。意思就是「無我利他」,當自身放下我的狀態,一切皆為法喜。「他說、誰說」「他怎麼樣、他傷害了我」。

    當人們放下他和我,就不會執著在於自身傷害與感受,引起懷恨之心。

    「無住生心」是《金剛經》中的重要教義,不住於任何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境界,不被世間得失、善惡、名利所困擾。不是什麼都不要,而是不固執。生心在無住的基礎上,生起慈悲心與智慧心,救濟眾生,行菩薩道。這是佛與菩薩的境界,對於人世間任何事物都不起分別心。

    佛教提倡針對不同困難採取相應的解決方法,不拘泥於單一方式,並強調勇敢做出「不完美但有效」的選擇,堅定實踐,才能走向光明人生。教導人們不要逃避困難或抱怨,而是要積極面對,咬緊牙根努力奮鬥,一切皆能走向美好未來。

    Más Menos
    4 m
Todavía no hay opinio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