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Podcast Por 報導者 The Reporter arte de portada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De: 報導者 The Reporter
Escúchala gratis

OFERTA POR TIEMPO LIMITADO. Obtén 3 meses por US$0.99 al mes. Obtén esta oferta.
由台灣獨立媒體《報導者》所製播,帶你走進採訪現場、聽記者們發現的第一手故事。   除了有訪談、有現場,更製作新聞摘要單元「今天來敲婉」、國際新聞單元「儘管世界爛透了」、藝術文化單元「他們的魔幻時刻」,以各種聲音形式,陪伴你關心世界、走入在地、聽見多元社會脈動。歡迎緊追《報導者》臉書粉絲團、Instagram、電子報,許願節目來賓、參與提問,告訴我們你想聽什麼。   贊助力挺台灣第一個以非營利基金會成立的媒體,無廣告、無付費牆、獨立又開放的《報導者》:https://bit.ly/2Ptvj6F   寫小紙條給Podcast編輯台:podcast@twreporter.org   關於《報導者》: IG:https://www.instagram.com/twreporter_podcast/ 官網:https://www.twreporter.org/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wreporter Twitter:https://twitter.com/tw_reporter_org 訂閱電子報:https://pse.is/7mnmkd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報導者 Política y Gobierno
Episodios
  • 那片片雪花,是墜下的人⋯⋯「李老師不是你老師」揭官媒看不到的畫面:中國人是公民不是奴才
    Oct 2 2025
    「從疫情開始,我的人生就定格了。」 2021 年,29 歲的李穎在中國社群平台微博收到一位老奶奶的私訊,說她家旁邊有一個化工廠,汙染和噪音讓全村都難以忍受,卻四處求助無門,請求李穎在自己的帳號上發布這些資訊,讓更多人知道他們的苦衷。這是李穎收到的第一篇投稿。 後來,從鄭州富士康勞工維權抗議、「白紙運動」,大量影片與現場消息投稿,他的社群帳號「李老師不是你老師」成為中國強力封控下,當地人民的對外發聲管道,引來全球關注。現在每日瀏覽人數高達兩千多萬人,但也因此成為中共當局的眼中釘,「李老師」+「投稿」成為聊天群組消失的關鍵字,留在國內的父母被監控、人在國外的他也被迫不斷搬家。 今年2月,李穎受美國議員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的候選人,在白紙運動3週年的前夕,我們也想知道這些年來李老師從一人到團隊的心路歷程和工作轉變。 05:00 是什麼契機讓一位義大利的留學生變成中國異議的紀錄者? 12:45 疫情三年,中國民間的公民行動在全國四處蔓延,李老師從投稿中看見什麼趨勢? 19:15 李老師頻道的關鍵字:「雪花」代表了什麼?最感動和最衝擊的經驗是? 28:02 如何應對中國政權的跨境監控?就算住在義大利也要一直搬家、在中國的爸媽也遭警察騷擾? 41:05 抵抗共產黨極權的「反對派」,在中國民主化的道路上有什麼訴求?什麼是「網路行動主義」? 49:35 台灣人對中共的認識足夠嗎?對於我們在閱讀中國媒體時,李老師有什麼提醒? 56:41 如果有一天不再需要當「反賊」了,李老師最想選擇什麼樣的人生呢? 來賓|李老師不是你老師(李穎) 製作團隊|李雪莉、賴育辰、陳思樺 設計|黃世澤 📍延伸閱讀: 【白紙運動前傳及進行式:中國「反賊」海外開IG保存異議之聲,孤獨中辨認彼此】https://pse.is/87atf8 🎧重溫集數: 【白紙運動讓中國青年不再躺平?烏魯木齊大火點燃反封控抗議,聽見來自上海聽友的觀察與發聲】https://pse.is/87bj7t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ás Menos
    1 h y 2 m
  • 謝謝你,鏟子超人——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潰壩後,記者直奔現場,聽災民口述與地圖呈現的事實
    Sep 27 2025
    9月23日下午,花蓮馬太鞍溪上游的堰塞湖溢流潰壩,截至27日中午為止,至少奪走了16條人命,光復鄉大同村佛祖街淪為重災區。為何即使專家已事前預知、政府部門也召開多次會議,最終還是無法應對變化、避免人命損失? 在事發24小時內,《報導者》記者進入花蓮災區採訪,聽見災民說,他們收到撤離通知時間與方法原來各不相同?此外也看見現場相隔500公尺就有3個分屬中央、地方及民進黨的前進指揮所,中央與地方能否有效聯繫與調度?台北記者則透過地圖套疊,還原堰塞湖生成到致災的地景變化,呈現救災人力集結點與撤離收容所選址位於撤離範圍內的事實。 這集,為所有關心花蓮災區的人帶來第一手現場觀察,了解科學家口中難解的習題,除了思索如何確實防災、減災,節目最後是兩度前往當地當志工的朋友分享,以及給準備出發的鏟子超人們提醒與建議。 02:40 《報導者》記者在花蓮光復鄉災區看到的⋯⋯ 05:28 回到事發前,居民究竟何時得知需撤離? 13:38 地圖套疊後,記者發現撤離收容所在撤離範圍內 21:47 為何不事先減少水量?科學家們面臨的大自然考驗 28:45 相隔500公尺就有3個前進指揮所,救災資源如何統整? 30:55 溫暖的台灣!「鏟子超人」直接穿雨鞋坐火車赴災區 來賓|《報導者》副採訪主任嚴文廷、記者林雨佑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攝影|謝佩穎 📍延伸閱讀: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潰壩15死:從監測、防災宣導到撤離,如何記取教訓?】https://pse.is/86q3hh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ás Menos
    36 m
  • 開學3週,還在缺老師?當鐘點費不如家教、行政工作爆量、家長LINE回不完,投身教育20年的他們有話說
    Sep 26 2025
    「已經開學三、四週,(我們學校)還有一個國文跟一個數學老師是缺的。」 近3年來,各地國中小都出現直到開學前夕還有上千名缺額的「代理教師荒」現象。不只是偏鄉校區缺老師,連位於台北市市區的學校也發生招了45次才找到人的窘境。 到底老師都去哪裡了?老師人數不足,為什麼學生的課表看起來還是很正常,學校如何「變」出人?今年幸運找到代理老師了,明年難道又要捲土重來嗎? 教師節前夕這集,讓我們聽聽來自教育第一線聲音:全教總幹部、在小學任教29年的葉明政和在國中校內負責招聘教師的吳彩鳳老師,聊聊工作內容、外界對教職期待,以及與家長溝通的時代變化,眼見曾經受人尊敬的鐵飯碗慢慢生鏽,他們的真心話是什麼? 03:18 這幾年教師荒真的愈來愈嚴重?吳老師錄音當下都還在找人! 07:37 教師缺額從1000降至400背後:憑空生出老師的方法與各種劇本沙盤推演 12:50 為何老師的工作不再受歡迎?鐘點費比家教時薪低、各局處丟來的行政工作⋯⋯ 24:25 老師家長加LINE,群組溝通更有力?被打爆的電話與寫不完的報告 30:38 教師荒可能因為少子化被自動解決嗎?教育主管單位可以怎麼做? 36:10 現場老師對家長的真情喊話:多一些信任和溝通 來賓|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專業發展中心執行長葉明政、新北市立中和國中教務主任吳彩鳳 製作團隊|方德琳、賴育辰、陳思樺 攝影|賴育辰 📍延伸閱讀: 【校園 vs.手機,Yes or No?──從500名台灣學生大調查到全球現況】https://pse.is/86my6p 【無薪、打雜、教學讓道──實習老師的「出師」代價】https://pse.is/86my9m 🎧延伸收聽: 【「去諮商,會不會成為職場黑名單?」我是一名教師,這是我開不了口的求救訊號】https://pse.is/86mycu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ás Menos
    42 m
Todavía no hay opinio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