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Podcast Por 報導者 The Reporter arte de portada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The Real Story》By 報導者

De: 報導者 The Reporter
Escúchala gratis

Obtén 3 meses por US$0.99 al mes

由台灣獨立媒體《報導者》所製播,帶你走進採訪現場、聽記者們發現的第一手故事。   除了有訪談、有現場,更製作新聞摘要單元「今天來敲婉」、國際新聞單元「儘管世界爛透了」、藝術文化單元「他們的魔幻時刻」,以各種聲音形式,陪伴你關心世界、走入在地、聽見多元社會脈動。歡迎緊追《報導者》臉書粉絲團、Instagram、電子報,許願節目來賓、參與提問,告訴我們你想聽什麼。   贊助力挺台灣第一個以非營利基金會成立的媒體,無廣告、無付費牆、獨立又開放的《報導者》:https://bit.ly/2Ptvj6F   寫小紙條給Podcast編輯台:podcast@twreporter.org   關於《報導者》: IG:https://www.instagram.com/twreporter_podcast/ 官網:https://www.twreporter.org/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twreporter Twitter:https://twitter.com/tw_reporter_org 訂閱電子報:https://pse.is/7mnmkd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報導者 Política y Gobierno
Episodios
  • 當APV成攀升最快的家暴類型:被孩子攻擊的父母為何會難以啟齒?孩子的行為何難以簡單劃分對錯?
    Oct 17 2025
    「社工都警告我,你千萬不能打兒子。可是沒有人警告他,你千萬不能打爸爸欸。」 63歲的永昌是一名單親爸爸,兒子小飛從國小開始出現肢體暴力的傾向,後來3C成癮的問題又讓父子衝突不斷升級。而這樣高壓的家庭環境,永昌說他忍了三年。 根據衛福部的統計,「青少年對父母施暴」(簡稱APV)在2024年已達4,253件,於過去五年間攀升了8成。許多APV案的父母許多APV案的父母,即使忍耐許久也不願報案;有人擔心孩子留案底將影響前途、有人覺得撐過叛逆期就會自然好轉,但更多人擔心的是:是不是自己作為家長失職了?我的孩子打我,該不會都是家長的錯? 這一集,我們邀請台大社工系退休教授劉淑瓊和《報導者》記者曹馥年,深入探討一樁樁「孩子打大人」事件背後有哪些複雜的家庭議題?家長們又能如何走出來,借外力解開與孩子的心結? 02:52 為何「孩子打爸媽」的狀況,社工稱「小相對人」,但學者建議稱「APV(Adolescent-to-Parent Violence)」?有哪些說法是工作者們希望避免的? 07:55 永昌爸爸的案例:兒子對他拳腳相向其實有目的?一般家庭中的世代摩擦與APV案件該如何區分? 12:26 衛福部保護司發展過程裡的歷史關鍵:台南玉井案發生了什麼事? 17:57 為何過去5年的案件變多了?複雜的世代差距、兒少身心議題,大人應該如何面對? 29:00 APV 也是「性別暴力」:最常見的身影是單親母親?家長形容的「腳踩在蛋殼上」是一種什麼狀態? 33:41 遇到 APV 事件時,爸媽如何應對?報警、找社工、看醫生等等,真的有用嗎? 44:58 國內有哪些團體在提供解決方案?家長和孩子們可以做哪些練習,開始讓自己走向希望? 來賓|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退休教授劉淑瓊、《報導者》資深記者曹馥年 製作團隊|李雪莉、賴育辰、林彥伶 攝影|謝佩穎 📍搭配閱讀: 【我的孩子打我──為何兒少會成為家暴行為人,每年逾4千件通報?】https://pse.is/88z2u7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ás Menos
    55 m
  • 彰師大輔諮系4狼師曝光:「夢的解析」竟成侵犯學生前奏!是什麼讓學生只能私下流傳、畢業也不敢開口?
    Oct 15 2025
    2024年底至今,台灣心理諮商教育重鎮、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被陸續揭發4名男性教授涉嫌性騷擾、性侵學生,有教授儘管確認對畢業生性騷仍順利退休,引發外界嘩然。為何諮商界的重要學者侵犯學生數年、甚至學生之間流傳「狼師」提醒已久,卻從未留下任何性平通報紀錄? 心理師職業養成過程強調緊密的師徒關係,卻也形成權勢結構下「無法說」的文化。事發後,彰師大校友們透過架設支援網站「StandbyMe」,讓倖存者放心說出塵封已久的往事,同時看見心理學權威,如何利用專業誘騙學生卸下心防、以教學之名伸出狼爪。 這集訪問StandbyMe網站發起人之一的黃毓廷諮商心理師,說起在讀倖存者自述時的不捨,彷彿提早流完一整年的淚水;《報導者》記者王舜薇則談在這次性平事件中看見的結構困境與重要提醒。 02:52 校友架設網站,匯集支持力量與專業資源,讓倖存者安心述說 08:13 不敢說!被老師性騷擾後隱忍多年的輔諮系學生擔心什麼? 10:48 畢業多年的倖存者:我以為的謹守師生界線,原來是被迫忍讓放寬⋯⋯ 16:41 他在狼師解聘後才敢公開說:一邊害怕、一邊自我懷疑 21:38 報導後續追蹤:最新調查情況?性平規範不到的地方 27:38 信賴與關係緊密竟是兩面刃:以心理專業、假借課程操弄學生 33:58 #MeToo事件中的具名思考:「壓力需要轉向」 來賓|這會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所長黃毓廷、《報導者》記者王舜薇 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攝影|黃政嘉 📍搭配閱讀: 【諮商界首起#MeToo運動:彰師大輔諮系師對生性騷案後,校友的反省與行動】https://pse.is/87rjt5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ás Menos
    39 m
  • 十週年特企|「被逼著前進」的10年:那些在危機中的成長、與捐款者同行的志業,以及《報導者》的下一步
    Oct 9 2025
    「十年前,覺得能活3年就很厲害了;十年後,大家更認識報導者了,但新的挑戰接著來、並沒有比較輕鬆。」 2015 年,《報導者》成立,從一開始遭到很多拒訪,到現在有人說「因為是《報導者》才願意受訪」;定期定額贊助者也從上線第一個月只有4人,到現在收到每月8,000位支持者的信任。 這次10週年專訪特別企劃,邀請敏迪擔任客座主持人,問出平時我們也不敢聊的媒體業前路、代替讀者進行拷問、還有來自內部員工的心內話 : 《報導者》創辦人兼執行長榮幸與營運長雪莉,談起十年間的掙扎與成長。從內部團隊的相互扶持,到贊助者帶來的信念;從疫情時代開創 Podcast、推動兒少專屬《少年報導者》子品牌、嘗試影音,未來還將建立報導者學院,那些「與時俱進」的轉型,與「被逼著前進」的過程。 這一集,關於信任、現實與希望。關於在亂世裡,仍留下來耕耘、努力讓花繼續開的理由。 00:40 沒想到真的走到這一步 ── 贊助者從 4 位到 8,000 人,《報導者》的十年心境轉變 04:25 面臨威脅時怎麼辦?在壓力與挑戰中的應變 08:20 持續下去的理由 ── 團隊間的互相扶持與支持者的信任 14:37 你的留言真的有人在看:面對讀者質疑、贊助者離開的反思 20:29 Podcast、短影音、長影音:多元創新其實都是「被逼」的? 32:44 新計畫開展!報導者學院 41:08 敏迪提問:在生成式 AI 與假資訊雙重衝擊下,媒體還能怎麼做?給讀者的建議 45:25 讀者提問:《報導者》會不會倒?目前員工規模有多大?一天要出幾篇稿? 49:02 讀者提問:「新聞發布前的審核機制是什麼?」怎麼看待報導的中立、公平與客觀? 1:01:39 送給十年後的時光膠囊 1:04:47 內部員工「偷問時間」讓雪莉落淚?! 客座主持|《敏迪選讀》敏迪 來賓|《報導者》創辦人何榮幸、營運長李雪莉 製作團隊|《報導者》古芹、陳星穎、賴育辰、陳思樺 影音剪輯|悅樂御室影像 攝影|古芹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Más Menos
    1 h y 14 m
Todavía no hay opinio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