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ios

  • 吴国光:习近平失去权力了吗?
    Aug 1 2025

    过去半年,关于中国高层政治局势的各种传闻此起彼伏。例如,习近平隐身了14天,是因为健康出了问题,废太子胡春华疑似再度受到重用,前常委汪洋要接班……


    油管和推特上的听床师群体在中共高层话题上一向非常活跃,但这一次,包括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前外交官,还有一些专业智库,都罕见地加入了解读和分析。这些都激荡起海内外的政治想象:习近平真的失去权力了吗?中共真的在经历权力交接吗?


    这期节目,你会听到最有趣、也最复杂的政治传闻。节目嘉宾是斯坦福大学中国经济与制度中心高级研究员吴国光教授。吴国光1986年进入中共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办公室工作,参与了中共十三大前后政制改革政策的研究与制定。作为一个从体制内出走的研究者,他如何看待和研究这些政治传闻?如何理性解析中共高层政治?


    但相比传闻的真假,更重要的问题是,人应该如何在一个信息高度不透明的政治体制下生存?吴国光谈到,多年来,作为一个研究中国的研究者,最重要的事情是:承认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如何辨别传闻,如何诚实面对自己的“无知”,又如何不落入“抽鸦片”般的幻觉满足里?这是每个中国人都要面对的课题。


    PS:第二届不明白节来啦!9月6日,欢迎听众朋友们来到华盛顿,我们将用一天的时间,透过纪录片放映、相声表演与现场对谈,回顾我们来时的路,思考我们身处的现实,也共同想象未来的可能。点击链接立即报名:https://zeffy.com/en-US/ticketing/2025-in-person


    文字版:https://bit.ly/bmb-162-text


    时间轴:

    02:25 为什么毫无证据的揣测反复吸引大家的关注

    03:01 谁在制造政治传言?吴国光:精英阶层不满习近平

    06:13 信息不透明造成信息饥渴,但更应该关注水安全、铅中毒等民生事件

    08:06 斯大林逻辑: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治理灾难相互强化

    14:28 斯大林清洗和习近平清洗的相似之处

    16:13 派系斗争的逻辑

    19:40 习近平究竟陷入怎样的派系斗争

    22:36 以陈小江为例,如何分析政治人物的派系所属

    25:19 二十大之后,中共的派系斗争如何变化

    28:26 吴国光对“推背图”逻辑的吐槽

    30:50 中共内部还有能够反击习近平的力量吗?

    41:16 吴国光如何分析“决策议事协调机构”

    44:16 “两线制”即将启动?习近平可能“退居幕后”?

    47:56 在希望和事实之间,如何不落入幻觉/几十年的研究生涯,诚实面对自己的“无知”

    52:00 开放的心态、能辨别信息源、对现实有认知基础,都很重要

    01:00:23 嘉宾推荐


    嘉宾推荐:

    罗伊·麦德韦杰夫《让历史来审判:斯大林主义的起源及其后果》

    亚历山大·奥尔洛夫《斯大林肃反秘史》

    阿夫托尔哈诺夫《斯大林死之谜》


    相关链接:

    《走向共产党之后 的中国: 转型八论 (上)》

    《走向共产党之后 的中国: 转型八论 (下)》

    EP-110 吴国光:习近平的权力是否到达了顶峰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Más Menos
    1 h y 7 m
  • 借网贷的年轻人:从举债消费到举债活着
    Jul 27 2025
    网络贷款似乎到了无所不在的地步。点个外卖、骑个共享单车,都会收到来自平台的借贷推销。获取贷款也很容易:只要实名认证,就有可能获得几万甚至几十万元的额度。今年,中国消费者协会提示年轻人消费应该“量力而行”、“避免掉入网贷陷阱”。但在我们的采访中,人们借钱的故事,远比“消费主义”更复杂。一位27岁的上海互联网从业者,毕业后的几年里,只有一半时间在工作,在就业不稳定的几年间,多次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借贷循环。他始终对未来还抱有期望,坚信只要找到稳定工作,就能还清贷款。但越来越长的求职期击穿了他的信心。他开始任由网贷逾期,不再在乎自己的信用积分——因为结婚生子、买房买车的未来剧本,已经离他的现实生活很远了。一位创业失败的返贫者,陷入160万元的债务泥潭。37岁再就业,体会到求职的残酷,他说,债务带来的真正压力并不是一百多万的数字,而是看不到未来挣钱的希望。一位26岁的媒体人,回忆了自己使用网贷的经历,年轻人混乱的财务管理和不稳定的收入如何相互影响?她也反思了年轻一代的消费观、缺失的金钱教育。我们还邀请了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史宗瀚(Victor Shih)教授,讨论网络贷款在中国为何如此发达?如何理解年轻人的生存性借贷?如何理解这些困在网贷里的年轻人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文字版:https://bit.ly/bmb-161-textPS:第二届不明白节来啦!9月6日,欢迎听众朋友们来到华盛顿,你将遇见最有见识的学者、最具文采的作家和最有勇气的纪录片导演。我们将用一天的时间,透过纪录片放映、相声表演与现场对谈,回顾我们来时的路,思考我们身处的现实,也共同想象未来的可能。点击链接立即报名:https://zeffy.com/en-US/ticketing/2025-in-person时间轴:01:29 夏先生:大学期间用花呗,工作以后最多欠债五六万02:35 毕业之后压力增大:两万元的就业培训班,租房开支05:54 第一份工作工资5000元,在上海入不敷出07:50 频繁找工作的几年里,无法摆脱网贷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11:28 对未来抱有希望,只要找到稳定工作,贷款总能还清15:14 不愿意求助家人,不能打破家里的期望15:56 放弃征信:买房、结婚、生子的道路越来越远18:09过去对征信毫无概念,平台额度给你一种有很多钱的错觉20:00 邵先生:创业失败,中年返贫22:19 创业之路:跨境电商、炒币、自媒体24:14 2017年家庭收入走下坡路,2019年之后彻底走上赔钱的路26:15 目前已有三个平台暴雷,焦虑来源看不到希望27:29 37岁跑外卖,“不是不想工作,而是真的找不到工作”31:27 两年间债务翻倍,为什么没有强制停贷?”我觉得我能翻身”32:51 如何面对逾期催收?39:29 找工作未果,担心过渡跑外卖变成长期现实41:50 谢女士:从实习到工作,如何感到经济压力越来越大45:30 2022年,在封控中辞职,失去稳定收入46:35 媒体行业总是拖欠稿费,有时候等三四个月,甚至半年47:51 借网贷的耻感,账单越糊涂,越不想面对50:31 自我反思:年轻人被消费主义裹挟了吗?52:31 社会经验是”经济下行,人应该储蓄”,但在封控中,年轻人只想活够今天53:05 中美年轻人理财观念的差距58:25 年轻人正在逐渐认清经济下行的现实1:04:19 Victor:中国网贷发达的原因:资本成本很低,信用卡体系不发达1:08:51 政府试图用消费贷提振消费,是合理的吗?1:13:41 大量坏账对金融系统影响有限,但对个人生活、就业、心理健康是毁灭打击相关链接:EP-156 在阶层固化中挣扎的人们(上)EP-157 在阶层固化中挣扎的小镇做题家(下)EP-035 Victor Shih:地方债会拖垮中国经济吗?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Más Menos
    1 h y 19 m
  • “捞女游戏”背后:这些男性为什么厌女?
    Jul 19 2025

    6月19日,一款名为“捞女游戏”的互动影游在steam平台上线,迅速登顶中国区热销榜,并引发巨大争议。游戏讲述一位外卖员被女主播情感欺骗,倾家荡产后逆袭复仇的故事。剧情影射了胖猫案翟欣欣案等公众熟知的事件。


    游戏得到了大量男性玩家的共鸣与高分评价,好评率一度达到96%。许多男性用“复仇”“中国男性的悲歌”这样的词语来表达对游戏的支持。还有人表示,他购买游戏是为了对抗“女拳”。


    捞女游戏为何能迅速爆红?这些男性为什么厌女?“情感反诈”背后,隐藏的是怎样的社会情绪?在今天的中国,性别矛盾为何如此激烈?


    本期节目里,既有来自男性视角的真实“厌女”声音,也有他们的现实焦虑,我希望观众朋友们能抱着了解的心态来收听这期播客。此外,我还邀请了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李思磐,她从游戏内容谈起,指出彩礼、仇女、男性愤怒并非简单的性别矛盾,而是情感教育缺失、社会保障不足下的多重结构性问题。


    文字版:https://bit.ly/bmb-160-text


    时间轴:

    黄先生:

    02:16 捞女游戏迎合了什么样的男性情绪需求

    05:51 游戏情节:外卖员、女主播与捞女组织

    13:02 非自愿独身男性:渴女又厌女

    17:04 对于“捞女游戏”,不应该贡献自己的互联网注意力

    21:35 黄先生的观点:游戏内容的平等多元无法靠封禁达成


    Xi先生:

    25:13 游戏是对抗“女拳”的武器,同时获得赛博情绪价值

    27:45 xi先生厌女的原因:看了很多男性利益受损的新闻

    30:59 大同订婚强奸案,“妇女意志压过了客观证据”?

    32:56 现实里的xi先生:23岁,从来没有谈过恋爱

    36:19 “一定要注意与女性的距离”

    40:42 xi先生的斗争:网络对线,抵制杨笠和京东

    43:26 现实焦虑:啃老、宅家、未来”走一步看一步“


    Linda:

    48:00 Linda看大同案:强奸是犯罪,跟在不在关系里无关,男性未被很好普法

    50:00 ”自由恋爱、没有彩礼“的婚姻是什么样的?

    53:45 ”(作为爸爸)不带孩子,你就是从清朝过来的人“

    1:02:30 家暴及被谋杀墙,女性同样也有很深的恐惧


    李思磐:

    01:06:22 游戏设定也是筛选用户——在现实生活中跟女性缺乏互动

    01:09:17 彩礼习俗的现实背景:女性并不一定是受益者

    01:13:22 经济责任与情绪价值

    01:18:57 游戏无助于男性了解女性,也无助于男性解决现实问题

    01:19:26 性别对立问题严峻的原因

    01:23:56 彩礼背后的其他问题:缺失的社会保障、职场歧视

    01:27:36 许多困境不是女权主义造成的,而是缺乏女权主义造成的


    本期播客提到的相关案件:

    苏享茂与翟欣欣案

    胖猫案

    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

    推荐阅读:《婚房里的强奸案》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Más Menos
    1 h y 29 m
  • 林培瑞:去世八年,刘晓波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Jul 12 2025

    “我没有敌人”,这是刘晓波在法庭上的最后陈述。2008年12月8日,刘晓波在北京被捕,两天后《零八宪章》发布,他被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判处11年监禁,2010年他在狱中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2017年7月13日,他成为自1938年德国记者卡尔·冯·奥西茨基(Carl von Ossietzky)以来,首位在羁押中去世的诺贝尔奖得主。


    今天是2025年7月13日,刘晓波去世已八年。在今天的中文语境中,这位诺奖得主的名字早已消失于公共空间和网络,DeepSeek也抹去了他的存在。但他曾是中国八十年代最受瞩目的学术明星,1989年6月3日晚上,他留在天安门广场,与军方和政府谈判,使天安门广场上的学生抗议者避免了在北京其他地方发生的流血事件。尽管有多次流亡海外的机会,他选择留在中国,并多次入狱。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著名汉学家林培瑞,2023年,林培瑞与笔名为吴大志(Wu Dazhi)的中国学者合写了《我没有敌人:刘晓波的生平与遗产》。这本书介绍了刘晓波的个人经历和思想演变,也同时勾勒出过去半个世纪中国政治思想与异议运动的复杂图景。


    我们和林培瑞讨论了他眼中的刘晓波:一个自称“没有敌人”的人,如何挑战了一个高度敌我划分的政治体制?刘晓波的命运是否也是中国自由派知识分子集体命运的缩影?他的政治遗产是否还可能在一个高压时代留下回响?


    文字版:https://bit.ly/bmb-159-text


    时间轴:

    00:03 刘晓波是谁?

    02:36 林培瑞对刘晓波的第一印象,“年纪小,话很多,性情很冲”

    06:11 《零八宪章》:知识分子期望中的中国社会

    09:44 刘晓波被捕前的工作:编辑《零八宪章》,找人签名

    10:28 回忆翻译《零八宪章》的过程

    16:23 林培瑞眼中的刘晓波:独立思考、“贪婪无度地读书”、自我批评能力强

    22:08 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This is the time”

    24:01 偶像破坏者、天性反叛的人,“中国需要被殖民三百年”言论风波

    30:29 如何理解刘晓波说“我没有敌人”,是策略?道德宣言?还是政治哲学?

    34:55 非暴力民主转型还有希望吗?“公开躺平的态度”也是一种反抗

    41:00刘晓波曾寄希望互联网传播思想,但网络最终变成统治者的工具?

    44:50 两个体育馆的故事:被枪决者与梅西球迷

    48:23 “刘晓波传”没有回避刘晓波的不光彩往事,包括他对前妻的不忠

    54:59 如果刘晓波还活着,他会是川粉吗?他如何看待女权和metoo运动?

    58:52 下落不明的临终手稿,“肯定有他最宝贵最成熟的东西”

    01:00:35刘晓波之后,新的面孔在哪里?

    01:03:30 为什么西方世界不关心刘晓波,空谈中国专制的危险

    01:10:35 嘉宾推荐


    嘉宾推荐:

    迈克尔·J.克拉曼《利益的天平——制宪者的“政变”与美国宪法的制定》

    查建英《Trains: A Chinese Family History of Railway Journeys, Exile, and Survival》

    《柴静对话为乌克兰作战的中国士兵:“我的心灵安置着我死去的弟兄”》


    相关链接:

    林培瑞、吴大志《我没有敌人:刘晓波的生平与遗产》

    刘晓波:我没有敌人——我的最后陈述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Más Menos
    1 h y 15 m
  • 《一部未完成的电影》——观众的沉默与泪水
    Jul 5 2025

    作为一部直面疫情与封控的电影,娄烨导演的《一部未完成的电影》理所当然地未能在中国上映,也未能拥有豆瓣条目。但人们还是在海外的影院、在隐秘流传的网盘里看到了这部电影。


    娄烨导演曾说,电影因为观众看到得以存在。最近,我们邀请听众朋友们写下观影后的感受。许多人在来信中提到遗忘、被电影唤醒的记忆、观影时候的哭泣与沉默。电影牵动了如此多复杂、幽深、厚重的情绪,因为有很多的记忆没有被好好保存,很多历史没有被好好对待。这些来信不仅是观影的情绪,更是我们一起对疫情三年、对失语时代的回应与见证。


    谢谢听众们的真诚来信,在征得同意后,我们首次尝试了用AI生成听众的声音。来信里有少量剧透。


    文字版:https://bit.ly/bmb-158-text


    相关链接:

    intro里提到的网友

    EP-001 慕容雪村:武汉传来的声音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Más Menos
    36 m
  • 在阶层固化中挣扎的小镇做题家(下)
    Jun 27 2025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超过8亿中国人摆脱了贫困。几亿人从农村搬进了城市,数以千万计的人成为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对于不少人来说,那是一个充满上升通道的时代。但近几年,随着经济放缓,这种向上流动的通道越来越窄。


    我们向听众征集了“对阶层固化感到焦虑”的故事。上一期节目里,我们听到了两位中年人分享了他们的人生如何随着经济形势起伏而苦苦挣扎。


    这一期节目里的三位讲述者都是90后,Boris在工作6年之后攒钱去香港念研究生,他想摆脱第一学历的遗憾,却发现要面对比本科毕业时更艰难的就业环境;在日本念博士的梁同学自称社会流动里的极端个案;毕业于211大学的Josh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对专业、工作和未来都感到迷茫。


    他们的故事是怎么样的?曾经笃行的“教育改变命运”的小镇做题家们,如何在成长过程中重新理解了这句话?他们怎么看待自己的处境?如何重新定义“努力”与“希望”?我们也不得不思考,如果一代年轻人都对未来失去希望,社会会走向何方?


    另外,这一次征集的来信几乎全部来自男性听众。未来,我们期待能听到更多女性的声音。


    文字版:https://bit.ly/bmb-157-text


    时间轴:

    02:09 Boris的自我介绍:2016年毕业,工作6年后赴港读研

    02:27 两次毕业所面临的求职环境对比

    07:31 海投了339份简历,响应率13%

    08:13 面试中遇到荒诞问题:学历歧视、家庭背景盘问

    09:11 求职期长达9个月,金钱信心遭受双重打击

    11:31 Boris作为下岗工人子女,大学勤工俭学

    13:28 妈妈为了省下3块钱,取消了学校短信通知

    18:59 向上走的动力:亲人言语刺激、自尊心、对职业教育的失望

    23:24 自认吃到了性别红利和经济红利,对未来悲观


    27:45 梁同学: “如果你想知道小镇做题家的极限在哪里”

    28:02 出生于西部国企家庭,从小学到大学,感受到逐渐强烈的阶级落差

    32:52 进入大学,最大的挑战是“不知道做什么”

    35:22 感受到明显的不公平,但很为自己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

    36:58 做家教、发传单、“有什么做什么”,大学毕业,自己攒钱去日本

    39:54 拿到哥伦比亚大学offer,被高昂学费吓退,选择留在日本

    41:25 自认为是社会流动中的极端个案,和小学同学几乎不再联系

    42:46 自学日语、极低消费,过苦行僧式的生活

    44:09 未来选择留在日本


    46:24 Josh:南方农村出生,父母是农民工,童年开始参与家庭劳动

    48:01 上大学后的失落:功利氛围,不喜欢专业

    48:53 第一份工作只做了半年,辞职考研

    50:42 父亲试图花钱托关系为他找工作

    52:05 花费2万元报名再就业培训班

    54:13 重新找工作,因“高压”很快再离职

    01:02:16 从学生时代开始感受差距,高中同学早早接触外网、学习编程

    01:03:22 做公务员、做生意、进大公司,无论做什么都很难再翻身

    01:05:54 Josh对未来的想象:未来不愿意结婚生子


    相关链接:

    EP-156 在阶层固化中挣扎的人们(上)

    EP-115 中国高校就业数据如何造假?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Más Menos
    1 h y 8 m
  • 在阶层固化中挣扎的人们(上)
    Jun 21 2025

    最近我们向听众征集“对阶级固化感到焦虑”的故事,收到了许多来信。本期节目是第一期,嘉宾分别是38岁的赵先生和即将50岁的刘先生。没有上过大学的他们,年轻时曾在不同阶段感受过一点点经济上行期的红利。但疫情之后,整体社会经济一蹶不振,房地产暴雷,劳动市场萎靡,尤其是面向大龄劳动者的工作变少,他们都开始感到一种停滞甚至倒退。


    赵先生来自山西农村,曾做过井下矿工,之后北漂,在北京做过群众演员、房地产中介、贷款行业,曾月入可观,但近两年因行业衰退几乎没有收入。刘先生早年在东北大型国企做工程建设,亲历过90年代下岗潮,后来一直在全国各地辗转打工。快50岁的他面对着被欠薪、工作难找和养老无着落的人生。


    在这期节目里,我们会听到普通劳动者的故事以及他们对“社会流动”与“阶层固化”的不同感受。


    文字版:https://bit.ly/bmb-156-text


    时间轴:

    01:34 赵先生来自山西农村,父亲是黑煤窑矿工

    02:32 18岁的第一份工作,煤矿瓦斯工,下井环境恶劣

    06:24 辞职北漂,带着表演梦去北京

    07:21 在中戏学表演,做过群众演员

    09:08 转行做房地产中介,“感觉挣钱非常体面”

    11:18 转行做贷款中介,辉煌时月入十万

    12:28 2024年之后业务减少,收入骤减

    14:19 考虑过送外卖、回煤矿工作

    15:41 “无法跃升,也难以沉下去”

    18:35 如果有孩子,希望有好的环境,塑造好的人格

    21:10 思考是否要离开北京

    22:24 刘先生:在高温的出租房里来信

    23:32 年轻时是国企员工,原本希望在国企稳定生活直到退休

    24:42 国企下岗分流,外出打工

    26:17 疫情期间项目停工,回家躺平了一年

    28:03 对比“下岗潮”与现在时:当年还有信心找工作,现在更悲观

    29:27 疫情后就业恶化,“无力感”

    31:32 给孩子的期望:“总之要做牛马,不如去国外做牛马”

    39:21 被欠薪五个月,没有积蓄,养老无着落


    相关链接:

    EP-115 中国高校就业数据如何造假?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Más Menos
    46 m
  • 李厚辰:为什么“新三样”和AI救不了中国经济?
    Jun 13 2025

    中国官方一直在塑造这样一种希望:中国制造的“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正在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新引擎。今年,国产大语言模型 DeepSeek 横空出世,让很多人重新找回了一种民族科技和文化的信心。


    另一个中国里,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欠薪事件频发,失业问题严重,消费疲软,社会保障不足,地方债务危机加重,年轻人因失去希望而不愿结婚生子……


    为什么“两个中国”同时存在?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为什么没有变成普通人的“好日子”?本期节目,袁莉和李厚辰一起谈论,为什么“新三样”和AI救不了中国经济?


    李厚辰是「翻转电台」和 YouTube频道「世界苦茶」的主持人,也是一位时事和经济分析专栏作家,他带来了他对中国经济现象的分析和观察,例如科创表面蓬勃,背后却是风投和民间投资的逐年萎靡;华为等大公司总是为了“国家安全”在重复发明;被誉为希望的电动汽车产业实际上饱受价格战和产能过剩之累……袁莉则带来她常年对科技和商业领域的采访观察。欢迎收听本期节目。


    文字版:https://bit.ly/bmb-155-text


    时间轴:


    01:57 “中国的经济就像吃了兴奋剂的人”,局部繁荣难以掩盖系统性萧条

    06:56 中国经济中的资源如何错配?

    08:29 合肥模式与产业投资泡沫

    11:38 风投行业这么萎靡,这么多初创企业从哪儿来的?

    14:48 大公司科创困境:为了国家安全重复发明“轮子”

    20:46 中国企业“战术上勤奋,战略上懒惰”?

    22:35 价格战 、产能过剩、毛利降低:电动车行业即将暴雷?

    28:31 新三样在国际贸易中真的那么如鱼得水吗?

    33:52 为什么新质生产力无法拯救经济疲软?

    35:31 出口补贴越高,财政税收拖累越严重

    38:30 “比亚迪过去五年净利润940亿,从政府拿了860亿现金补贴”

    41:32 新质生产力靠国家巨额补贴推动,并非市场行为

    42:49 AI提升生产力的同时也制造更多失业

    48:46 为什么中国政府如此痴迷新质生产力?

    57:23 嘉宾推荐


    嘉宾推荐:

    黄道炫《铁水流:战时中共革命系统的运作(1937-1945)》

    《台灣地方政治讀本: 來自青年世代的提問、實踐與反思》

    Harukata Takenaka《Failed Democratization in Prewar Japan》


    相关链接:

    EP-132 李厚辰:2015、2016——改变中国的两年

    YouTube频道:FearNation世界苦茶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Más Menos
    1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