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PV成攀升最快的家暴類型:被孩子攻擊的父母為何會難以啟齒?孩子的行為何難以簡單劃分對錯? Podcast Por  arte de portada

當APV成攀升最快的家暴類型:被孩子攻擊的父母為何會難以啟齒?孩子的行為何難以簡單劃分對錯?

當APV成攀升最快的家暴類型:被孩子攻擊的父母為何會難以啟齒?孩子的行為何難以簡單劃分對錯?

Escúchala gratis

Ver detalles del espectáculo

Obtén 3 meses por US$0.99 al mes

「社工都警告我,你千萬不能打兒子。可是沒有人警告他,你千萬不能打爸爸欸。」 63歲的永昌是一名單親爸爸,兒子小飛從國小開始出現肢體暴力的傾向,後來3C成癮的問題又讓父子衝突不斷升級。而這樣高壓的家庭環境,永昌說他忍了三年。 根據衛福部的統計,「青少年對父母施暴」(簡稱APV)在2024年已達4,253件,於過去五年間攀升了8成。許多APV案的父母許多APV案的父母,即使忍耐許久也不願報案;有人擔心孩子留案底將影響前途、有人覺得撐過叛逆期就會自然好轉,但更多人擔心的是:是不是自己作為家長失職了?我的孩子打我,該不會都是家長的錯? 這一集,我們邀請台大社工系退休教授劉淑瓊和《報導者》記者曹馥年,深入探討一樁樁「孩子打大人」事件背後有哪些複雜的家庭議題?家長們又能如何走出來,借外力解開與孩子的心結? 02:52 為何「孩子打爸媽」的狀況,社工稱「小相對人」,但學者建議稱「APV(Adolescent-to-Parent Violence)」?有哪些說法是工作者們希望避免的? 07:55 永昌爸爸的案例:兒子對他拳腳相向其實有目的?一般家庭中的世代摩擦與APV案件該如何區分? 12:26 衛福部保護司發展過程裡的歷史關鍵:台南玉井案發生了什麼事? 17:57 為何過去5年的案件變多了?複雜的世代差距、兒少身心議題,大人應該如何面對? 29:00 APV 也是「性別暴力」:最常見的身影是單親母親?家長形容的「腳踩在蛋殼上」是一種什麼狀態? 33:41 遇到 APV 事件時,爸媽如何應對?報警、找社工、看醫生等等,真的有用嗎? 44:58 國內有哪些團體在提供解決方案?家長和孩子們可以做哪些練習,開始讓自己走向希望? 來賓|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退休教授劉淑瓊、《報導者》資深記者曹馥年 製作團隊|李雪莉、賴育辰、林彥伶 攝影|謝佩穎 📍搭配閱讀: 【我的孩子打我──為何兒少會成為家暴行為人,每年逾4千件通報?】https://pse.is/88z2u7 💰在報導者官網贊助我們:https://pse.is/5953dg 如果使用SoundOn和Firstory平台,你也可以點擊單集內按鈕贊助我們。 👉追蹤《報導者》Podcast IG:twreporter_podcast ✉信箱:podcast@twreporter.org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Todavía no hay opiniones